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一个人患脑梗后,性情大变,脾气变得很差,总是无缘无故发怒。
这究竟与脑梗是否存在关系呢?实际上,脑梗发生后,患者出现情绪波动十分常见。
一部分原因是病理性因素。另一部分是心理性因素。
一、区分脑梗后脾气大是心理问题还是病理问题
(1)脑梗患者在患病前状态很好,对人和蔼可亲。但在患病后,情绪发生显著变化,易激动,情绪波动幅度较大,会因一点小事而骂人。
每次只能说出一两个字,无法有效成句,因此无法正常与人交流。
这使患者更加气愤,不仅与他人生气,还与自己生气。
检查结果显示,脑梗部位为额叶,智力退化为四五岁孩子的水平。
尽管获得了精心照顾,但在患病后的存活期间,症状并无明显改善。
(2)脑梗患者发病初期出现偏瘫后,因自身状态变化较大,无法接受这种改变,情绪变得暴躁且波动较大。
有时以泪洗面,处于悲观的状态中;有时会出现明显的激动情绪,对家人进行咒骂。
但其思维正常,可以正常与人交谈。
这证明患者的脑梗对其运动功能造成了影响,但未影响其高级认知功能。
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更好地认知疾病,不断鼓励患者,让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争取尽早拄拐杖行走,实现生活自理。
二、不能忽视患者的心理状态
(1)对脑梗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既往表现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有一半的脑梗患者会出现情绪障碍。
其中,仅有少数患者是因心理原因造成的情绪障碍;而另一些患者则因智力明显受损,无法积极配合治疗,进而影响其预后。大部分患者都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
如果不能有效重视并给予合理的心理疏导,将对神经功能恢复造成极大影响,导致患者自身痛苦加重,家庭负担也明显增加。
(2)心理因素造成的情绪障碍与患者对脑梗疾病的认知较差有直接关系。
患者往往认为脑梗无法恢复,因此面对疾病时比较消极,甚至自暴自弃,形成了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然而,脑梗死患者需要积极面对疾病,不要轻言放弃。
虽然脑梗造成的脑神经细胞死亡是不可再生的,但通过康复训练干预,其他正常的脑细胞可以发生代偿作用,失去的功能也有可能随着时间逐渐恢复。
三、给予脑梗死患者精神疗法
目前,提倡所有脑梗患者都能获得健康宣教和精神支持。精神康复疗法主要以非医学手段为主,具体可分为以下内容。
1.多交流
在脑梗患者发脾气时,尽量不要回避,因为回避对患者的病情康复和情绪改善并无明显帮助。
应多与患者进行有效交流,或通过鼓励的话语提高患者对康复的积极性。
这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恢复语言功能,并改善其心理状态,从而保证情绪稳定。
2.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以下是一些具体方法。
(1)认知重构: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负面思维,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
(2)行为激活:鼓励患者参与有益的活动,提高生活兴趣。
(3)技能训练:教授患者应对压力和情绪调节的技巧。
3.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通过倾听、理解和安慰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具体步骤。
(1)建立信任关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2)倾听: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
(3)安慰:用温暖的语言和行动安慰患者,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让患者多听舒缓音乐,帮助他们全身放松,不断调节自身不良情绪。家人需为患者提供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予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对其心理需求予以满足,让其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4.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主要为改善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家庭支持系统的功能。以下是一些具体方法。
(1)家庭会议:定期举行家庭会议,讨论患者的康复进展和需求。
(2)家庭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如共同参与康复活动、学习心理调节技巧等。
(3)家庭教育:为家庭成员提供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支持患者。
5.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包括社区资源、志愿者服务、支持小组等。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
(1)社区资源:利用社区资源,如康复中心、心理咨询机构等,为患者提供帮助。
(2)志愿者服务:鼓励志愿者为患者提供陪伴和帮助,减轻家庭负担。
(3)支持小组:组织脑梗患者及其家属参加支持小组,分享经验,互相鼓励。
针对存在严重情绪障碍的患者,必要时需求助心理医生,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
希望脑梗患者可以正面面对疾病,走出心理阴霾。不要放弃,坚持,充满希望地面对生活。
总而言之,家属和朋友多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如果其情绪波动明显,可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并高度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并为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使其以平稳的心态面对疾病。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 贾立娜
编辑:唐蔚李硕然
审核:姜峰 李雅琴
关注“姜大夫答疑”
分享交流专业、有趣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