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万人敬仰的毛主席收到了一块由农民自发送与的牌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人民救星”。
- 这件事情的起源要从红军驻扎延安说起,当见到送匾的带领人时,毛主席亲切的和他握手,并且向他不断地询问延安人民目前的情况如何,生活过得好不好,乡亲们有没有什么愿望,日子过得怎么样等等都是一些关心乡亲们的话语。
这个带领乡亲们给毛主席送匾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不仅拥有农民的身份,还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
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曾参与过地方游击战,并且在生产时期替毛主席与朱德同志代耕过,这样的一位人,被毛主席与朱德称为“兄弟”
红军的到来改变了生活
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能够被毛主席这样的伟大人物悉心挂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人的人生。
杨步浩出生于1905年,祖籍是陕西横山人,是一个穷苦出身的农民,在那个年代,他的家庭生活的很贫苦,无法满足一日的三餐,甚至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无法达到。
1929年杨步浩与父亲一路逃荒,在逃荒的路上遇到好心人还能够吃上一顿饭,在那饥寒交迫的逃荒征程中,他的父亲活活被饿死了,只剩下杨步浩只身一人,在生死边缘挣扎着。
这时他逃荒来到了延安石家畔,村民看他比较可怜,便收留他在村庄住下了,由这可以看出延安人民心性比较淳良,在延安住下的杨步浩来到一个地主家做起了长工,虽然一日三餐不用愁了,但是一直都受到地主家的剥削。
本以为一直就这样过下去了,但是随着红军的到来,他的生活彻底的发生了变化,中央红军在延安扎根,并把这里作为了他们的革命根据地,毛主席随后也来到了延安,并且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运动。
首先是打土豪,分土地,让那些一直受剥削的农民能够站起来,拥有属于自己的田地,本以为永无出头之日的杨步浩也如愿以偿的分到了自己的田地,有了田地的杨步浩激动地握着红军的手连声道谢。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红军们每天也需要到田里去耕种,他们以为红军是不用有耕种计划的,每天他们都与红军一起投身于田野中,一开始他们还有些不习惯,不过后来渐渐地也就习惯了,因为这些红军战士真的是比较和蔼。
白天不仅要到田里去耕种,晚上他们的纪律也是非常的严明,军纪素质都比较高,他们的表现与那些国民党的人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他们刚在延安扎根的时候,村民们还是比较害怕的,怕他们和国民党的那些人一样,对老百姓们是搜刮民脂民膏,每次都来抢粮食。
但是在和他们相处的一段时间来看,他们和国民党是不同的,毛主席对于战士们要求比较严格,再三严令不准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准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部队的宗旨。
他们每天都与老百姓们一起耕种,平日里对老百姓也是提供无偿的帮助与服务,自从有了自己的田地,杨步浩每天都有用不完的劲,使不完的力气,因为这对于杨步浩来讲就是好的日子,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的生活,不仅有了田地,杨步浩还娶了媳妇,日子过得真是舒坦。
辛勤劳作为生产
相对于延安的百姓们,那些红军的生活过得就比较艰辛了,他们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每晚睡觉的地方也是拥挤的,相对于他们而言,延安的百姓倒没有那么辛苦。
自从有了自己的土地后,每家每户生活过得还是比较滋润的,杨步浩看到这样的场景,被他们的精神所折服,这下他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便报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党员,组织上并没有安排他做什么,他每天的任务依然是耕种。
对于这一任务,杨步浩誓死都要完成的很出色,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因此被评为了“劳动英雄”在前去领取颁发的奖状时,偶然得知毛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在百忙之中依然要带头开荒种地。
这可把杨步浩惊讶的不得了,再回到家之后,杨步浩内心也有了自己的打算,他决定代替毛主席与朱德司令完成耕作任务,随即便把这一想法告诉了他们,并且说道“你们尽管管理队伍,剩下的劳作任务交给我就可以了”。
毛主席与朱德总司令感到很诧异,便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很简短,那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