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地域形态:
团块状即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
2城市地域结构:
集中式、多核心、扇形模式
3.城市主要功能区: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功能区分布主要影响因素:
①距市中心的距离;
②交通的通达度;
③盛行风、设施需求、环境等。
C城市内部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a商业区特点:
①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②人员流动大,地价最高,土地利用集约,是城市的核心区。
③布局于交通便利的城镇中心或街道两侧。
b工业区特点:
①集聚成片:企业集聚可获得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利于信息技术交流;构建上下游产业链,便于工业协作;共享基础设施;降低内部交易成本。主要分布于城镇外围,交通干线两侧。地价低,土地面积广,土地利用潜力大;过境主干道经过,货运仓储方便,成本降低;对市区环境污涂小。
C住宅区特点
①占地面积大,是城镇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特点
①分布于城镇的外缘,交通方便;
②环境优美如临江、临海;
③配设施完,常与文化区联系;
④地处高坡区。
e低级住宅区
内城地价低;距工业区附近,便于上下班;生活设施完善;地处低洼地;
4.常见地租曲线图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地租水平主要影响因素:①距离市中心距离;②交通通达度;③其它因素。
5.城市的分布特征:
沿河、沿海、沿交通线、河谷、冲积扇、绿洲、低纬度高原上、矿区。
6.城市形成区位因素:
气候、地形、河流(水源与河运)、矿产、交通、科技、历史、宗教等
7.城市化进程与新型城镇化: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人口负增长。空心化)、再城市化。
8.卫星城的规划作用:
①分散大城市职能;
②承接产业转移;
③减轻城市中心的土地、人口、环境及交通压力;
④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
⑤建立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促进城镇的高质量发展。
9.城市的辐射功能:
A中心城市的优势:
地理位置、市场、交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水平、产业、基础设施;中B西部地区优势:
土地、劳动力、矿产原料、能源、粮食、农产品 。
10.城市人文要素
A.常考的要素
①土地;②市场;③生态环境;④产业结构与升级;⑤科技与信息;⑥交通;⑦基础设施⑧政策
B.要素的拓展分析举例
α土地
①位置(影响发展区位);
②地形(影响建设成本);
③面积与开发潜力;(发展质量)
④地租、地价水平。‘
b市场
①广阔与狭小;
②市场竞争力;
③市场距离;
④市场供需变化;
⑤市场潜力;
⑥市场信息;
⑦市场依赖性;
⑧市场风险性
C科技
①技术水平(工艺水平);
②创新能力;
③智能化水平;
④科研人员(数量、素质、工资水平、团队协作)。
d交通
①运输方式、运输距离、运速、运量、安全性、风险性
②交通时效性(综合化程度);
③交通运费成本;
④交通枢纽位置特点;
⑤设施智能化程度。
e产业结构
①产业结构比例合理性;
②主导产业市场所占份额;
③特色产业优势;
④产业创新能力及发展潜力;
⑤全产业链建立
⑥产业升级、产业转型
11.乡村聚落的选址主要考虑下列因素:
①地形:平坦地形如平原地形平坦开阔;缓坡且阳坡;沿河谷高地分布;盆地底部;干旱区冲积扇边缘的绿洲;
②河流:水源充足;灌既方便;河运方便。河流交汇处位置优越,开阔平坦,交通方便。
③气候: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带夏季较凉爽;阳坡光热充足;夏季风迎风坡冬季风背风坡,冬暖夏凉。
④自然资源:水、土地和耕地、森林、矿产等资源丰富。
⑤避开洪水、滑坡、泥石流、风沙多发地。古代村落考虑御敌防卫因素。
12.聚落形态演变动力机制
例如
①半固定的棚舍,后逐渐稳定下来,规模范围逐渐扩大。
②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
②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岸伸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
③绿洲地带受水源及绿洲分布影响多点状块状分布。
④现代乡村聚落规模及形态演变受经济发展、人口变化、交通建设、土地利用和政策因素影响很大。出现村中新住宅区与老住宅区差别,增加商务物流服务区、休闲旅游区等乡村新功能区。交通用地扩大,人文景观变化巨大。村落多沿交通线布局发展。
⑤生态脆弱区出现生态移民现象。
生态移民移入村庄具备的基本条件有
A移入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
B移入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大;自然资源如耕地、水资源较丰富;
C移民与移入地村民风俗文化相近。
13.现代港口的工程建设、区位条件及发展策略
(吞吐量、经济腹地、运输综合化、智能化、陆港)
14.乡村聚落区位条件、乡村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
A乡村聚落区位因素:
①地形:平坦开阔;缓坡且阳坡;沿河谷高地分布;盆地底部;干旱区冲积扇边缘的绿洲。
②河流:水源充足;灌既方便;河运方便;河流交汇处位置优越,开阔平坦,交通方便。
③气候: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带夏季较凉爽;阳坡光热充足;夏季风迎风坡冬季风背风坡,冬暖夏凉。
④自然资源:水、土地和耕地、森林、矿产等资源丰富。
③避开洪水、滑坡、泥石流、风沙多发地。古代村落考虑御敌防卫因素。
15.乡村产业振兴的一般对策
α发展特色农(畜、林、水)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b完善基础设施,兴建交通线,兴修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c投入资金技术,培育良种,提高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
d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经营;
e实施公司十农户十基地十市场经营模式;
f树立品牌,生产特色产品和绿色产品;加强线上线下营销,拓展市场;
g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如防治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防灾减灾;防土地污染和食品污染;
h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文旅产业,产业融合,城乡协作互补,多元化发展,拉动商业运输业等相关服务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人口总和生育率概念
人口总和生育率是指假设一批同时出生的妇女按照某一时期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且在育龄期内无一死亡的情况下,平均每个妇女所生的孩子数量。它是用一定时期内各年龄别妇女生育率相加计算得出的,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说,考虑到死亡风险后,平均每对夫妇大约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使上下两代人之间人数相等。通常把低于1.5的生育率称为“很低生育率”,而低于1.3%则被称为“低生育率陷阱”或“极低生育率”,这样的人口在人口更替、再生产和未来发展上可能会面临不利局面。
二、总和生育率的计算步骤
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其计算公式为:
总和生育率(TFR)= ∑ (TF x Px)。其中,TF代表不同年龄组的生育率,常用千分位来表示;Px代表相应年龄组的人口比例。
另一种计算方式:总和生育率也可以等于一岁段的分年龄别生育率的合计数,或者5倍的五岁段的分年龄别生育率的合计数。分年龄别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某一特定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的活产婴儿人数与同期同一年龄组育龄妇女人数之比。
三、总和生育率的影响因素
总和生育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A.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
育龄妇女的年龄分布会影响总和生育率的计算,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妇女生育率存在差异。
B.社会经济因素:
生育率往往与人均收入水平相关。一般来说,人均收入低的国家生育率较高,而人均收入高的国家生育率较低。
C.文化和社会观念: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生育的看法和态度也会影响生育率。例如,在一些传统文化中,生育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责任,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自由和职业发展等因素可能更加重要。
四.中国总和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二。
为什么不生?现阶段低生育率原因已经从死亡率驱动转向功利性生育消退和成本约束驱动转变,生育基础削弱、生育观念改变、生育的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高是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原因。由此带来的是,实际生育水平低于意愿生育水平,它们之间的差距决定于成本的高低。
①生育观念改变,“养儿防老”观念淡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改变。与父母辈相比,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把生育作为必然选择。70、80后生育观念保守,认为生育是必然选择,但现在90后、00后更加追求自我满足,不愿意过早被生育束缚,倾向于晚生、少生、甚至不生。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很多女性不愿因生育被困在家中,从而降低生育意愿。并且,由于社保体系的完善,社会养老功能逐渐强化,“养儿防老”观念逐渐被淡化。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②晚婚晚育、不婚不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础。
第一,中国结婚率2013年见顶后持续回落,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我国的结婚率从2013年的9.9‰开始逐年下降,2022年结婚率下降到4.8‰,已经连续9年下降。第二,结婚后选择丁克的家庭在增多,尤其是在较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2022年40岁以上的城市大龄男性和女性未婚占比分别为2.5%、1.3%。第三,生育年龄推迟、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生殖卫生保护缺失等导致不孕不育率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不孕不育率为12%-18%。
③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大因素,“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机会成本高。
根据育娲人口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在统计的14个国家中,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如果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刚年满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进行国际对比,澳大利亚是2.08倍,法国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国是3.64倍,美国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国是6.9倍,几乎是全球最高的。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一般会拿出GDP的1%-3%来提供现金、税收优惠等家庭福利,补贴力度大的国家、生育率一般也更高。比如根据OECD数据,北欧国家家庭福利支出占比2%以上,普遍高于南欧和东亚国家,生育率也相对较高,2021年北欧、南欧、东亚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58、1.33、1.17。家庭政策发源于欧洲,一开始是为了支持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困难家庭的政策,后来随着少子化问题的出现,逐渐成为鼓励生育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中国生育率已经是世界范围内最低之一,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5左右,如果不解决生育成本和生育福利问题,生育率下降趋势很难扭转。
五、现阶段我国人口问题对策
①鼓励生育,接纳高素质移民。
②完善社会养老制度,提高养老社会福利水平。保障生育期家庭社会福利。提高生育意愿,提高人口良性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大就业机会,改革完善和优化社会分配制度。
④降低人民教育、医疗、住房成本,协调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更多备考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搜索地理词语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