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天赐(1922—2006),广东阳江人,自幼喜欢画画,1937年考入广东省立两阳中学,参加县立民众教育馆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43年5月,考进重庆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教授。1945年10月,国立杭州艺专在西湖原址复学,进入林风眠画室学习。1946年毕业并任教广东省立艺专,1948年受聘为国立艺专林风眠画室助教。1951年,执教山东大学艺术系,1952年院系调整,任教华东艺专,1958年执教南京艺术学院,曾任江苏省人大代表,中国油画学会顾问。


苏天赐 《四十年代林风眠先生》 51×40cm 1948年 西湖美术馆藏

林风眠的得意弟子苏天赐先生是一位生性豁达恬淡、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艺术家,终其一生,执着创作,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充满美与生命力的作品。晚年的苏天赐曾经热烈地赞扬过杨绛翻译的英国诗人蓝德小诗《生与死》并亲自改写了最后两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只要火苗还在

自有春晖满怀


苏天赐与恩师林风眠合影


苏天赐 《林蒂娜》 50×34cm 布面油画 1948年

苏天赐,当代中国杰出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一生致力于油画艺术在中国的生根与开花,既倾心于西方的求实精神,更珍视民族艺术的宏大气度,融会中西,创造出一种具有民族内蕴的现代的中国油画,成为将油画民族化的最具代表性的油画大家。


苏天赐 《花瑶》42×27cm 纸板油画 1976年

1948年,苏天赐受聘国立艺专,此后一年间,他步入个人艺术生涯中的首个创作高峰期。苏天赐通过流畅、随意的线条勾勒实现了对人物“形”的把握,自其笔端流淌而出的线条总带着一种“写”的意味,呈现了东方式的诗意格调。


苏天赐 《黑衣女像》 83×68cm 布面油画 1949年

我想到在画《黑衣女像》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两个形象,一个是生活中的这个人,一个是眼前的这个人。在生活中我熟悉我看见的这个人的许多侧面,在眼前的这个人我抓住她的具体的特点,我将两个形象都放在那儿,一个是游动的视点,一个是固定的视点,要同时体现出来,要抓住神就要这样去做。我后来看看这张画很有意思,过了几十年再看跟当时的肖像照片很接近,但当时并没有找照片跟她对照起来画,老同学们也一看就觉得是这个人。


苏天赐 《女社员黑媛》 42×32cm 布面油画 1952年

经过这样的研究后,我开始了一系列的尝试,用一种不同寻常的线跟形体与色彩产生了协调,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笔也比较放松灵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画了《蒂娜像》《蓝衣女像》《黑衣女像》十几张这样的画,在画中我寻求形体与线条的结合,形与神的结合,尽量放纵我的感情,给画幅律动的生命。《黑衣女像》正是这一阶段研究与探索的小结。《黑衣女像》是完全按照我自己的方式来画的。一般的人物写生是从一个固定的视角去描绘对象,而我的试验是从摆脱固定视点开始的。我在作画时是综合了生活中对对象的理解与情感,是多视角观察的总和。我画了又刮掉,重画又重刮,不断地尝试又不断地否定。在反复了十多次后,我追逐的两个影像已在画布上随着线条与色块的游动融为一体,如同一个生命体一样不可作部分的移动,而这正是我所要表达的。在这里,游动的视域是主要的,它设计了形象,追踪其神韵;固定的视角是一种补充,它丰富了实感,坚固其形象。——邬烈炎《信步与回眸——苏天赐访谈录》


蓝衣女像 73cm×51cm 布面油画 1948 年


《蓝衣女像》至今已半个多世纪,画面上出现的龟裂和斑驳正是时间留下的痕迹;画中女青年衣饰的紫蓝和头发的金褐也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但这并未减弱作品所具有的感染力。即使现在我们仍能从画面上感受到画家在创作时的那种挥洒自如,得心应手的自信状态。

“回归于纯真本原的大自然,回归于面对大自然的自然心态”。


苏天赐 《法国女孩》 51×41cm 纸板油画 1987年

苏天赐由20世纪80年代初对外在形式的探究,转向内心意象的抒发,不断弱化具体场景和真实细节,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阔大的境界和更为强烈的主观意象,常常以少胜多,举重若轻,绘画风格变得更加凝练深沉。


苏天赐 《节日试新衣》 61×46cm 布面油画 1954年

1987年苏天赐应邀赴法国巴黎考察艺术,多次西方之旅,更加坚定了对东方意韵的追求,让大自然的魂魄领路。巴黎之行的收获时,他感慨:“当我们从东方眺望这些西方艺术的高峰时,觉得遥不可及,经过细细寻找,开始辨认出来这都是人类心迹的延伸。它们所达到的高度都是有迹可循的;无论东方、西方都是一样。它们相距其实并不遥远。”


苏天赐 《东海渔家》 53×38cm 纸板油画 1977年

苏天赐转向内心意象的抒发,不断弱化具体场景和真实细节,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阔大的境界和更为强烈的主观意象,常常以少胜多,举重若轻,绘画风格变得更加凝练、深沉。


苏天赐《春风杨柳万千条》108×108cm 布面油画 1960年

苏天赐笔下花卉的抒情性与他内心蕴藏着的诗人气质是分不开的,什么样的花卉都能觉察出一种意想不到的笔意趣味,整个过程,一挥而就,一气呵成,无任何雕琢之气。花卉作品想告诉人们的不是所谓“似与不似”,而是通过对气氛、情趣、境界和韵味的渲染,竭力表现出它们的内在的品质和神韵。


苏天赐 《苏州女》 52×45cm 布面油画 1962年

苏天赐作画的素材,有时直接来自写生,有时借助速写。他也用照片,但从不照样描摹。他晚年画的更多的是在心中蕴藏酝酿已久的意向,一旦触发那激情的因子,就借题发挥,喷薄而出。2002年春,他移居南京城郊汤泉湖畔,有了较为宽敞的画室,开窗即见湖光山色,旦夕晤对给他带来不尽的灵感,这张画就是直接取材于此。


苏天赐 《弯弓射日到江南》180×190cm 布面油画 1976年


苏天赐 《编草鞋的苏州姑娘》 66×82cm 布面油画 1961年


苏天赐 《太湖渔港》 50×73cm 布面油画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苏天赐 《傍水人家》 73×60.5cm 布面油画 2004年 中国美术馆藏


苏天赐 《海南虹影》 25×53cm 纸板油彩 1977年


苏天赐 《海湾》51×100cm 布面油画 1960年


苏天赐 《欧江新绿》 38.2×53.3cm 布面油画 1949年


苏天赐 《漓江》 47.5×79cm 布面油画 1989年


苏天赐 《春天》 52×55cm 木板油画 1985年


苏天赐 《新安江畔》 48×38cm 木板油画 1979年


苏天赐 《春之其华》 54.5×54cm 木板油画 1985年


苏天赐 《海》 67×67cm 布面油画 1981年


苏天赐 《太湖鱼塘》108×108cm 布面油画 1994年


苏天赐 《霜叶》 67×67cm 布面油画 1993年


苏天赐 《江南四月》 66×65cm 布面油画 1991年


苏天赐 《春雨霏霏》 60×80cm 布面油画 1992年


苏天赐 《春风掠过太湖》 35×60cm 布面油画 1989年


苏天赐 《春日随笔之四》 30×41cm 纸板油彩 1993年


苏天赐 《夹竹桃》 66×44cm 布面油画 1964年


苏天赐 《夹竹桃》 66×44cm 布面油画 1964年


苏天赐 《夏日的瓶花》73×50cm 布面油画 1993年


苏天赐 《槐花》 53×45.5cm 布面油画 1981年

end

喜欢 请戳一戳在看

注:图文来自网络,仅为交流分享,侵删。

本公众号开启对画者的绘画作品征稿

1、投稿内容:作者姓名、联系电话、作者生活或工作照片、简历。艺术评论或自述1000字以内。每次投稿作品20幅以内,请标注作品名称、作品尺寸和创作年代。
2、投稿要求:画种、题材不限,手稿、写生、创作均可。
3、作品电子格式为JPG,大小在10MB以内,打包成压缩文件发送至给客服。
4、我们不赞成一稿多投。我们只收取少量支持性刊发费用。

5、为了便于快速联系,投稿人可加编辑微信 hxy181625。

美术史知识大全艺术内容推广计划 :

如果你是艺术家?

欢迎通过图文让美术史君的粉丝们认识你!

如果你是艺术爱好者

如果你是艺术机构

欢迎分享你们的展讯和推荐的艺术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