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与茨林围共同成长

阳光温柔地照在土石之间


“约定了,在大三巴后的八字楼梯见!”在大三巴牌坊后面,昔日有一条八字形状的石阶楼梯,孩子们会在那里一起放纸鹞风筝。当时还有一片大空地及花园可以种花,那儿也成为茨林围村民共同的回忆。

位于澳门半岛花王堂区的茨林围,从地理上横跨高园街分成南北两段的上下围。茨林围的所在范围被评定为澳门文化遗产中的不动产及缓冲区,是昔日圣保禄教堂及学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村内也仍保留着圣保禄学院的围墙遗迹。

从《澳门街道名册》里可见的“寮、围、里、台、坊”,均是顺应都市环境发展而产生的街区形式。自17世纪起,圣保禄教堂、圣保禄学院与大三巴炮台的“堡垒区”,逐渐成为中日天主教徒的聚居地,开始呈现出具有明显社群性的“围”空间。在19世纪末,从内地进入澳门的人增多,他们沿着圣保禄教堂城墙兴建住屋,其高密度且多元的建筑风貌渐渐成为“茨林围”这座城中村丰富的田园肌理。

透过茨林围的建筑肌理,可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街屋、棚屋、混凝土(砖)屋以及多单元式公寓。住宅颜色丰富,犹如澳门城市色彩的参照。房屋的材料构成与自然草木融合,各式瓦顶、铁皮、平顶、砖头及混凝土,形成了巷弄的韵律感。


茨林围的上围大多为砖屋子,下围则有较多铁皮屋。

相传澳门发生过一场疫症,后来有幸得到哪吒托梦显圣,茨林围才得以消除疫症。1888年,茨林围居民们共同决定创建哪吒庙,将其建于大三巴牌坊后侧。每年农历5月18日为哪吒诞(哪吒太子宝诞),茨林围的村民必定协力贺诞。作为主办方的大三巴哪吒值理会,会举办包括祈福法会、飘色巡游、神功戏表演等多项活动。大三巴哪吒庙值理会会长叶达,当地人称“达哥”,自小便在茨林围长大。从打工至创业,现已成为成功商人,但他的心从没离开过茨林围。他这位大三巴仔对“采青、巡游、食盆菜、睇大戏”等哪吒贺诞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份归属感使他与村民们多年来积极推动茨林围的重要节庆“哪吒诞祈福活动”。在飘色巡游队伍中,谁家的小孩有幸被挑中成为“小哪吒”,也成了每次祈福活动的一大悬念。

笔者儿时记忆中的茨林围很热闹,我们以木头来自制“桠磨杈射雀仔”等玩具,有些女孩会用竹蔑及旧报纸制作纸鹞风筝。孩子们自小一起习武、玩闹直至夜晚,村民还会一字排开在路边睡觉。


上世纪60年代的批鸡毛刀工具。

如今围村的巷径两旁,仍然保留着色彩斑斓的两层式房屋。午间的围村,阳光温柔地照在土石间,村民骑着电单车回家,在屋前与正在晾衣的街坊闲聊果子树的生长。聊着聊着,二人开始静静地欣赏树枝与果子的美态。茨林围以前有很多果树:花稔、琵琶、龙眼、黄皮、人参果等,除了单纯的野趣,这里的村民自小就懂得如何与大自然共生。比如桑树,人人懂得用桑叶喂食蚕虫,每年三四月份还会收获甜美的桑葚。

围村有三大古物:古树、围墙、水井。村口的古树是茨林围下围入口的地标,高大茂密的古树已逾百年,树荫底下成为人与鸟之间的汇聚点。站在古荫下,人们可远眺大三巴牌坊的背面。沿着村子的内巷往北,尽头是一面围墙,这是圣保禄教堂的一部分古墙,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至于水井,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澳门水井的数量多达5000口。澳门的淡水资源格外珍贵,主要来自山上的泉水和地下的井水。围村以东有一口水井,是几百年前一群参与兴建圣保禄书院的日本天主教徒在此居住时开掘的,据村民说该井至少有两层楼深,井水又清又凉。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这个水井是全村100多户、约两三百名居民的重要水源。雨季期,井内存水较多,居民会使用两个铁桶去盛水,先扔一个小桶下去,待装满水时便把桶拉上来倒进大桶内。用竹挑担两大桶水回家后,再将水倒进厨房的水缸或小储水池备用;通常早一担、晚一担。自小在村里长大的叶达提到,每日放学后他便和哥哥担水回家,有时甚至会帮邻居打水来获得报酬。


从左到右依次:大三巴哪吒值理会、哪吒会馆、哪吒庙

年尾至翌年4月正值旱季,茨林围的居民需要“隔水”来取井水——用扁平的铲放在井底的坑洞来采集井水,这样取得的井水必须过滤才能饮用。水井亦是担水人的社交场所,人们在那里说长道短、打听新闻。当然,如今打井汲水的日子已成为邻里们的共同回忆。

即便是在密集的历史建筑城区内,茨林围仍是独特的存在:它既保留着本土文化的景观价值,同时孕育着新生的城市文脉,稳定地发展出新旧景观共承的特色。近几年来,围村的村口开始出现咖啡店、网红茶档,吸引更多旅客与年青人认识围村文化。围村亦联同不同单位展开合作,例如举办艺术展览,吸引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参与设计以哪吒诞为主题的艺术海报及文创产品,并将海报作品展示于茨林围的户外空间。


女性以茨林围的井水来养活一家子女。


小孩子正在帮忙进行葬礼仪式的工作。

当你今天在村口前流连,往往先看到有小猫迎面而来。每逢假日,老街坊们还会围聚在大木桌前,各自带来家制的美味菜肴,例如炒大虾、咕噜肉、炒青菜等,分享珍藏的红白美酒。吃得兴起时,大家偶尔哼唱一二句老歌忆起当年往事,倍加珍重今日的围村人情味。这些围村内的生活趣事,通过对茨林围20多位老居民的深入访谈,经由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主编,于2022年出版成《茨林围口述历史》一书,更多人借此了解了围村文化。在书本筹备之际,笔者以澳门文化传播大使学员的身份参与,后来有幸获邀绘制《茨林围口述历史》的插画,将村民的访谈故事及围村的点滴以视觉形式呈现。同时,关于茨林围的三维数据采集亦得以实现,为澳门历史脉络提供了更多样化的认知。如今,茨林围数百年的历史和昔日的围村文化,正在被进一步发掘和保护,希望其能“活化”,重新融入现代生活。

扫码订阅


全年288元

全年24期包邮到家

每月派送两次

责任编辑 | 常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