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量化肥,发现装化肥的袋子竟然是上好的尼龙布料,这在当时的中国十分少有,尽管上面印着“尿素”、“日本制造”等字眼,上面还是决定将袋子裁开,出售给社员,他们可以自己染色制作裤子。




在70年代,中国物资缺乏,家家户户想要买一块布头线脑,不仅拿钱还要有票,有的稀罕物,拿票也买不到。
布料也是一种紧俏货,在乡村中,流行着一种“粘胶裤”。
这是生产队买的日本尿素的粘胶包装袋,干部们花上5毛钱,把这种袋子买回家,拆开染成蓝色或者黑色,再制作成裤子。
因为染色技术不成熟,在晾干后,上面的“尿素”、“25KG”还会再显露出来。
可就算这种裤子,那一般人也买不到,都是供社里的干部们优先购买,穿出去那也是意得志满,喜气洋洋。
群众们就不乐意了,背地里还给这些干部编了一个小调:干部千部,毛钱一条裤。前面有“日本”,后面是“尿素”。
谁能想到,从穿这种滑稽裤子,到如今五花十色的服装颜色、种类、风格,背后竟然见证了中国石油行业的从弱到强。




很多人不知道,一亩地种出来的东西,产量最少的是棉花。
在现代种植科技的加持下,高产也只能种出600斤,全国人民不够分怎么办?只能寻找其它的布料原料。
有人突然发现,石油等为原料的聚酯类高分子化合物,可以用来抽丝做布料,顿时打开了一扇新的世界大门。
这种材质制作出来的布料,以前叫“的确良”。
其实就是采用的谐音“的确凉”,这种布料的优点是轻便、容易塑性,洗完干的快,一经现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尤其是做成白衬衫,料子干净又立挺,穿上人都精神了几分。




在七八十年代,谁要是有一块“的确良”的衣裳,走在街上腰杆子都挺的比别人直。
制作的确良衣服布料,关键在于芳烃。
它是聚酯纤维的初始原料,将聚酯切片、抽丝、纺织,再做成衣服或其他日用。
这种布料做出来的衣裳,不仅有材质上的优势,而且染色后看着鲜亮不易掉色,在那个不是蓝就是黑、白布料的年代,是抢手好货。
石油制造布料,不代表我国就直接解决了日常衣物的问题。




因为我国当时发现的石油田也很少,只有新疆独山子、陕西延长等几个小型油田,建国后,我国才去发现、挖掘、开采出了克拉玛依油田四川油、气田。
可这还是不够,我国的石油无法实现自主。
好在,60年代又发现了大庆油田,山东的胜利油田,天津的大港油田,甚至连海湾也开始挖掘油田...
90年代时,我国的化纤一二期全面投入生产,每年都可以产出50吨的化纤和原料,初步解决了我国穿衣困难问题。
在此后,我国从穿不起的年代,逐步开始走向穿好衣的年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