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5日,27岁的荣鑫走进了一家位于美国的飞行俱乐部,受到了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

然而,荣鑫的脸上没有流露出任何激动或兴奋,反而显得有些低落,尽管如此,他还是顺利租到了飞机。

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飞行,但令人意外的是,这架飞机再也没有返回,荣鑫也失踪了。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荣鑫出身于一个学术家庭,父母是大学教授,他也继承了父母的聪明才智,在学业上从未遇到过障碍。从小,他便承受着父母在学业上的高期望,这种期望也成了他不断努力的动力。

荣鑫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孩子,总能轻松掌握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他的成绩一直保持优异,是家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亲戚们也都赞扬他聪慧过人。

在这样的环境中,荣鑫深知自己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维持这种光环。

进入高中后,父母更加强调高考的重要性,并提醒他在填报志愿时要仔细考虑未来的方向。

这无疑给了荣鑫很大的压力,但他早已在多年的学习中锤炼了自己强大的承受能力,因此在高考时,他的表现非常出色,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高中时期,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报考时便选择了这一专业。

自小生活在充满学术氛围的家庭中,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清华大学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他更是不敢有丝毫松懈。

进入大学后,荣鑫除了专注于课程学习,还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转眼间,四年大学生活然过去,面临毕业的他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仍显不足,因此决定继续深造。

然而,这一次,荣鑫和父母之间产生了分歧。


他一直以来都顺从父母的安排,从未产生过太大的异议,但这次他却决定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他向父母表明了自己的打算:“我的导师推荐我去美国密歇根大学读博士。”

父母听后并没有立即支持,反而提出了反对意见:“国内的大学难道不够好吗?为什么非要去美国?”

面对父母的疑问,荣鑫耐心地解释道:“虽然我们的国家很好,但在一些技术领域,仍有许多亟待探索的空间。”

最终,经过一番劝说,父母同意了他赴美深造的决定。但这次的决定,最终为日后的家庭矛盾埋下了隐患。


在前往美国深造后,荣鑫的学术努力更加刻苦,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参与了多个高端项目,并发表了若干重要论文。

随着不断深入学习,他逐渐在这个领域中建立了自己的声誉和人脉圈,逐步赢得了行业的认可。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荣鑫结识了他的未来妻子。两人的思想和价值观高度契合,相识后,他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逐渐了解对方,并最终确立了恋爱关系。

随着感情的不断升温,他们的关系也愈加亲密。

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中,荣鑫顺利度过了博士阶段,接下来便面临着选择:是回国还是留在美国。

此时,他在美国的学术圈内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找工作相对容易,且女朋友也在美国。经过深思熟虑后,荣鑫决定暂时留在美国工作,一边积累经验,一边考虑未来的规划。


然而,当父母得知他打算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时,心中不免生气。父母通过长时间的电话沟通,坚决要求他尽快回国。

面对父母的坚持,荣鑫耐心解释道:“我和女朋友的感情刚刚稳定,工作机会也确实更好。请你们让我在这里待一段时间,等稳定后再考虑回国的事情。”

虽然父母依然生气,但因为距离遥远,他们也无能为力,最终只能妥协。


随着时间的推移,荣鑫在美国的事业蒸蒸日上,与女朋友的感情也愈发稳固。最终,他们决定步入婚姻殿堂,开始了新的生活。

荣鑫的妻子一直生活在美国,因此他希望两人能够在美国继续发展。此时,荣鑫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他深知若此时离开美国,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在妻子的劝说下,荣鑫决定定居美国。然而,他心里清楚,父母对于这个决定是坚决反对的。

经过几天的思考,荣鑫决定与父母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

当荣鑫通过电话告诉父母他打算定居美国时,父母的反应异常强烈,表示了强烈的反对,第一次沟通毫无进展。之后,荣鑫尝试通过视频与父母再次交流,向他们解释美国的工作机会更加丰富,且行业发展更为领先,自己在这里的事业前景更广阔。

然而,父母并不认同他的观点,依然坚持要求他回国,尤其是考虑到他是独生子,父母无法接受他们的儿子远在他乡。

沟通一再陷入僵局,但荣鑫并没有放弃。

一天,他再次拨通了父亲的电话,这次父亲接了电话,但语气冷淡:“如果你还想跟我讨论在美国定居的事,就没有什么好谈的。如果你真决定留在美国,那我们就没有儿子,也没有这个家,你可以过你的美国生活。”

话音未落,父亲便挂断了电话。

荣鑫尝试了多次重新拨打父母的电话,但每次都被拒接,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他深知父母为自己付出了许多,而自己此时的决定却让他们如此失望。他非常矛盾:一方面,他不愿放弃在美国的事业,另一方面,他又想尽可能地满足父母的期望。

在这两种思想的纠结中,他的情绪变得愈加低落。加上长期的工作压力,荣鑫时常感到窒息,心理负担越来越重。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最终使他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问题,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为了缓解自己的情绪,荣鑫找到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开飞机飞行。他发现,从天空俯瞰大地时,能带来一种深深的放松感。

因此,每当情绪低落或压力过大时,他就会选择去飞行。这种方式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2017年3月15日,这已经不是荣鑫第一次前往飞行俱乐部了,工作人员依旧以为他和往常一样会安全飞回。

然而,这一次飞机起飞不久后,地面人员便失去了与他联系。在长时间无法与他取得任何联系后,救援队开始对他可能飞行的区域展开大规模搜索。

最终,他们找到了坠毁的飞机,但在飞机上并没有找到任何人。

随后,美国警方展开了进一步调查,但始终未能找到荣鑫的踪迹,也未能确认他是否死亡。由于没有尸体,警方无法做出确切的结论。直到事发七个月后,警方才做出死亡的结论。

然而,尸体直到2018年9月9日才被发现,时隔一年多,且尸体因腐烂严重,无法及时确认身份。

经过长时间的检测和推诿,直到2021年,才最终确认尸体确实是荣鑫。调查结果显示,他并不是在极端情况下从8000米的高空跳下,而是选择了自杀。


在确认死者身份后,美国警方立刻联系了荣鑫的父母,告知他们可以将遗体带回家安葬。

然而,荣鑫的父母回应道:“我们不会去收尸,让他死在美国吧。”这一回应令人震惊,但结合荣鑫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他选择留在美国、拒绝回国的决定,也能理解他们复杂的心情。

关于这一事件,网上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作为父母,既然孩子已经不在人世,一切过去的分歧应该被宽容和遗忘。

然而,也有人认为,荣鑫当初坚持不听父母的劝告,选择留在美国,最终酿成了这样的悲剧,父母的回应并没有错。人们对这件事的看法不一,各有不同的解读和立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