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我们现在安排一场旅行可简单了,打开手机上的各类APP,食住行全部搞定。

硬要说有难处,就是请假难。

但是吧,古人可就没这么简单了,对我们而言最简单的“食住行”对他们来说难如登天。

那么古人是怎么出行的呢?

秦汉史学者王子今教授《灞桥折柳:中国古代行旅生活》给我们答案。


特装刷边版,点击图片可购买

可能因为出趟门不容易,因此古人出门前准备工作特别多——

先得选个日子,再得卜问好吉凶,接着祭祀完路神,这还没完,还得喝饯别送行酒,最后还要收送别的折柳。这一系列全部搞定,终于可以踏上外出旅行的路程了!

“逢吉方行,遇凶则止”---卜行

在古代,外出旅行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前途未卜、危机重重,因此,人们对出行极为谨慎、小心,在出行之前要进行占卜,以预测出行吉凶。

秦汉时期,无论是皇帝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出行必会占卜,天子即位、帝王出游、迁徙移民、军队出征这样的大事,也都要事先进行卜问。

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就曾记载,始皇帝想要出巡天下,也是先进行占卜,得到吉卦,才放心大胆出游玩耍了。


《五星占》,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吉凶这事本来就是模棱两可,失灵时不灵,因此出现太过遵从出行风俗而丧命的事件。

比如曾任丹阳太守的张竦,明知有贼来,应当离开,但因为当天是“反支日”,是出行的忌日,执意不走,最终被贼所杀身首异处。


明唐寅《金昌送别图》(局部)。画面描绘江南景色,远山归帆,柳溪水岸,江边四人正揖手道别,船上舟子持桨等待。卷末题诗云:“金昌亭下送人行,天际残阳对酒倾。重祝珍调无别语,依依杨柳不胜情。”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可能是出行风俗里特具文学氛围且富有浪漫的环节了,后来也成了古诗词的一个送别意象。

离别之时,以柳枝相赠,一则因为柳条细长柔软,用它赠友送别,以表达柔情萦绕和依依不舍之义;二则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义。

在秦汉时的长安,人们常到郊外的灞桥边送别。灞桥,因处在长安东去的交通要冲,是长安城里官员送别朋友的必经此地。汉元帝也曾在此为王昭君饯别,把她送上和番征途。

折柳赠别的风俗在汉代时还被民间音乐家谱成《折杨柳》的曲子,用以专门表达离别之情。汉代以后,折柳习俗一直绵延不衰,成为出行的必备项目。


特装刷边版,点击图片可购买

那回到标题问的那个问题——古人为啥那么重视“仪式感”呢?

王子今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汇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诗歌、绘画和考古发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早期因为神秘主义的加持,送别仪式里很多是针对神灵的,希望神灵能保佑出行。

但随着神秘主义信仰逐渐减淡,给神灵的酒越来越薄,敬奉行客的酒反倒愈来愈淳厚了,而后各种表达别离情感的艺术和风俗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书中不仅关注了行旅的物理层面,如交通方式、住宿和饮食,还深入挖掘了行旅的文化和心理层面,揭示了行旅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王子今教授还通过对古代行旅生活的详细描述,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古人在旅途中的艰辛与快乐,以及他们对于行旅的不同感受和态度。

书中配以精美的插图,以及丰富的历史图片,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代行旅生活的历史风貌。

小32开的开本设计,轻便易携带,适合各种阅读场景,无论是通勤、出游还是宅家,都是理想的读物选择。


点击图片即可入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