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究竟有多偏爱麻雀?从古代开始,麻雀就被誉为“吉祥之鸟”,并且被认为是升官加“爵”的象征,现代科学家也为麻雀集群飞行赐予“雀泛”的美称。

麻雀如此吸引人的关注,它们寿命不算长,但为何却很少在野外看到其尸骸?



揭开麻雀的神秘面纱

麻雀是一种小型鸣禽,在我国境内广泛分布。麻雀个头圆润,身材小巧,曾因其“雀”字的谐音,而被古代人民视为升官晋“爵”的象征。麻雀胖乎乎的,一身褐色斑纹羽衣,一副“珠圆玉润”的样子,十分惹人喜爱。



麻雀飞行十分敏捷,而且它们的鸟喙粗短坚韧,末端向内弯曲,便于吃食种子、果实、幼虫。麻雀的个头虽小,但是它们却十分不安分,白天喜欢到处乱逛,不喜欢静静待着。虽然飞行距离不远,但却格外喜欢串门唠嗑。



要是飞累了,麻雀就会借助地势的参差轻跃前进,一边探路,一边东张西望,生怕自己被不知哪来的猛禽叼走吃掉。麻雀的繁殖能力很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好,因此,人们时常能在野外看到它们灵活的身姿,听到其热闹的鸣叫。

深入人类栖息地的“碎嘴子”麻雀

大自然的其他物种或者鸟类,通常会避开人迹生活。而麻雀却显得与众不同,哪里人多,麻雀就往哪里凑。而且繁殖能力超强的它们,甚至会将自己的麻雀卵往人类的阳台、空调外机、屋檐里产,仿佛“讹”上人类一般。



虽然大多数人会善待处于“预产期”或者“坐月子”的麻雀,但是它们实在不辱没“鸣禽”的称号,一天到晚地在人类的耳旁“叽叽喳喳”地啼叫,把照顾它们的人类都给扰烦了。



但倘若麻雀有一天不那么热闹了,人们的心里反而会不自在起来。麻雀群飞的生动场景,给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繁茂。麻雀族群的欣欣向荣,是生态向好发展的一个表现。然而,在历史上麻雀曾遭受过大浩劫。

全球麻雀族群曾遭大屠杀

近代以来,全世界曾兴起过一阵大规模的灭除麻雀行动。从十九世纪起,灭除麻雀的行动就像一股风潮一样,从欧洲席卷到亚洲。美国人视麻雀为瘟疫的代名词,

有科学家认为只有灭除麻雀才能保全农作物的丰收。我国也曾发起过全民除四害的行动,四害之一就有麻雀。



而近现代以来,野外麻雀族群曾遭受重创,从全球麻雀发展态势来看,其种群的数量趋于不断下降。另外,由于人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导致麻雀的栖息地不断锐减这也成为野外麻雀族群数量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



被蚕食的麻雀

即使麻雀“见风使舵”地“躲”进了人类的栖息地,但是在食物链法则之下,麻雀仍旧没有逃过被蚕食的命运。

根据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的基数甚大的城市流浪猫以及农村散养猫,每年都会捕食26亿只至55亿只的鸟类。而麻雀的足迹从山村边缘到城市内部均分布,因此,大多数“手无缚鸡之力”的小个头麻雀,会被敏捷善战的猫捕食。



这些麻雀体型不大,对于饥肠辘辘,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城市流浪猫来说,只能算打打牙祭。因此,这些天生擅长狩猎的“野猫”,会将麻雀族群视为其稳定的食物来源之一,并伺机捕杀,当场“毁尸灭迹”,吞咽下肚。



所以,即使麻雀惨遭杀戮,它们的尸身也会被吃掉。而剩下的零星遗骸,则会被落叶、尘土等遮盖,亦或者被人为扫除。人们自然很难见到麻雀惨死后的全尸。

麻雀的尸体去哪了?遗骸会凭空消失吗?

除了流浪猫之外,麻雀在大自然的天敌还有很多,像是中大型鸟类、蛇类等,都会将麻雀视为食物

麻雀的分布范围广,啼叫频繁,极易引来天敌的杀害。即使,人们能给生产的麻雀一席庇护之地,但无论是野外还是城郊中的麻雀数量太多,活动也过于频繁,这一出动,就会被虎视眈眈的天敌侵害。



这些野外物种,通常性情狠戾,吃了上顿愁下顿,因此,捕起猎格外快稳准。如果这些天敌捕食到麻雀,是不会仁慈地给它们留一具全尸的

等天敌们吃抹干净之后,尽管会剩下一些遗骸,但是麻雀体型太小,骨骼也不会强健粗壮到哪里去。如果这些遗骸落到花圃灌丛中或者泥泞的土堆上,由于形状以及颜色的原因,基本不会被人类察觉。



麻雀的自然寿命在5年至10年,假设麻雀能够活到自然死去,它们的遗体也很难被人类发现。一则是因为麻雀性情机警,如果预知自己死期不远,也会找个密实的灌木丛或者土堆,将自己隐藏起来,静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二则是因为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十分残酷,野外危机四伏。一旦麻雀死亡的气味传出来,食腐者就会顺着气息找来。

在野外生存“唯快不破”,动作稍微慢一点,就会被其他物种抢先一步填饱肚子。因此,当麻雀自然死亡之后,它们的身体会迅速地被食腐者肢解,吞食殆尽。



三则是无论麻雀是惨死还是自然死亡,尽管它们还剩那么点遗骸,也是会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分解,进行最后的清理。在各门各路的“分解者”参与下,麻雀这小小的身体,几乎就会被分解殆尽。之后随着大风或者其他物种的搬运,归落土壤,助长土壤的肥沃



就麻雀那瘦弱鸡肋的身型来讲,尽管大型猛禽、猛兽看不上它们,但对于食物链中下层的物种来说,麻雀却是吃了一顿愁下顿的野外环境中,难得的食物保障。吃了被吃掉,麻雀的尸体还有可能掉落到灌丛或者垃圾堆中,在其他遮盖物的遮挡下“隐迹”,难以被人类察觉,感谢您的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