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余
1960年5月,英国陆军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在会见毛主席时,无比钦佩地说:
“我读了您的军史著作,仔细研究了您指挥的战役,特别是三大战役,那可是您的得意之笔,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媲美。”
闻毕,毛主席摆了摆手:
“三大战役算不得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我们都知道,三大战役直接决定了最后的胜利,且无论是指挥艺术、参与人数上都可算是巅峰之作。
那为何毛主席放着“在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了一场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不说,而要得意这规模“小小”的四渡赤水呢?
是因为:
-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在仔细分析国际国内各种情况后,主动出击的结果;
- 而四渡赤水,却是在被动、不可能生存下来的情况下,毛主席带领红军最终生存了下来。
四渡赤水虽然在规模上不可与三大战役同日而语,但在那至暗时刻下的指挥难度上,稍有不慎就全军覆没,历史被改写的惊险程度,却是三大战役不能比的。
我们来看看,四渡赤水到底难在哪里?牛在哪里?
(一)那一刻,是红军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中学课本说过,1935年1月中旬,红军在贵州遵义开了一个会,结束了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大家一致决定:军事指挥权还是要交到毛主席手里。
为何是毛主席?
不是天生的,只是因为之前无数次事实一再证明:
——听他的,大概率能胜利;而不听他的,大概率就要吃败仗。
就是这么简单。
但此刻,摆在毛主席面前的,是红军历史上最凶险的局面,可以说是至暗时刻:
- 刚刚遭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湘江之战的惨败,10万红军只剩下3万多一点儿了,军心士气受到重挫;
- 蒋介石调动了40万大军,势必要在这次一举消灭红军,40万:3万,接近14:1。兵法云,十则围之,这一次,蒋介石信心满满,务必一举而定;
- 虽然毛主席拿回了军事指挥权,但还有很多人相信外来的和尚——李德,全军的思想此刻并不统一;
- 红军缺吃少喝,武器装备又差,还吃了不少败仗,有不少人掉队,甚至有人逃跑;
- 战士们都很年轻,一般都只有20来岁(此刻红一军团长林彪也才27岁),年轻人确实有激情,但反过来说,就是容易情绪化,容易悲观;
此刻,摆在毛主席面前的,就是这么一个局面。
你说,按照常理,这个局面的生存希望是不是基本为零?
但毛主席却带领红军,在这个不可能生存下来的情况下,最终生存了下来。
试问: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红军四渡赤水示意图
(为了便于理解毛主席的迂回战术,老余自画了一些图,丑得很,朋友们见谅)
(二)赤水,为何要渡四次?
我们得实事求是地说,四渡赤水并不是毛主席提前运筹帷幄,实现设计出来,而是根据当时当下的具体形式和环境的演变,不断调整的结果。
在遵义会议上,红军完全没有四渡赤水的打算,原定计划是这样的:
第一步:红一方面军从遵义出发,兵分三路,向土城、赤水一带地区进军,北上打下赤水县城,渡过赤水河;
第二步:而后在泸州上游渡过长江,到四川会合张国焘的四方面军;
第三步:在川西北建立新的根据地,中央红军就能摆脱覆灭的命运。
原定计划简图
但红军要入川的企图,对四川军阀刘湘造成极大的压力,区区三万人,他决定主动出击,把红军挡在四川之外。
他们共集结了12个旅、36个团的兵力,除了4个旅防守泸州外,其他的8个旅全部南下去赤水、土城阻击红军北上。
川军的速度非常快,比我们率先进了赤水县城后继续南下,正好与北上的林彪红一军团的两个师遭遇,红一军团的这两个师先后作战失利。
原计划迅速打下赤水县城、打开北上通道的计划,从第一步就遇阻了。
要知道,此时蒋介石陆续调来了40万大军,打算编织一张大网,将3万红军一举消灭。祸不单行,北上遇阻时,东边的川军也包围过来了。
要就此放弃原来的计划吗?
毛主席觉得还有机会,因为在经过土城东北部的青杠坡时,发现这个地方是个峡谷地带,适合打伏击,于是决定,利用有利地形设伏,计划是:
利用地形优势打掉尾随而来的川军后,再北上配合一军团打开赤水县城,继续执行原定计划。
1月28号,土城峡谷之战打响。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川军越打越多,红军不但没有消灭尾随而来的川军,自己的阵地反而一度被川军突破。红军压上干部团,并紧急命令林彪的红二师跑了4个小时南下加入战斗,才暂时稳住了阵脚。
这个时候才发现,原来是情报失误:原以为川军是4个团,没有想到却是6个团,而且后面还有增援部队。
土城战败,红军前后受敌,且土城地势低洼,不宜久留,于是中央决定往西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以避开川军的压力。
——这就是一渡赤水。
红军西渡赤水河,是准备执行遵义会议期间制定的第二方案,也就是万一泸州方向渡江不成,就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寻机在宜宾上游渡过金沙江。
一渡赤水,准备执行第二方案
没有想到,这个计划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因为红军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以后,川军留下4个旅防守泸州、宜宾,其余的8个旅迅速压了过来。红一军团打叙永没有打下来,红三军团也遭到了川军截击。
叙永没打下来
红一、红三两大主力先后作战失利,中央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川军已经加强了长江沿线的防御,在宜宾上游渡过金沙江的方案也不可能实现了。
于是,在遵义拟定的计划就此作废。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
迅速南下,避开川军的压力,向四川和云南交界的扎西集中。
向扎西集结
1935年2月10日,中央在扎西召开了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国民党肯定还认为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北渡长江,我们为何不利用老蒋的这个错觉,出其不意地挥师东进,杀他个回马枪?
然后再渡赤水,向国民党兵力空虚的黔北地区进军。
红军随即兵分两路向东,于2月19日至21日分别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河。
二渡赤水
国民党军队一心想着红军要北上,而赤水河东边的城市兵力空虚,他们没想到红军“不按常规出牌”,于是红军二渡赤水河后,连下黔北的桐梓、遵义等城,击溃黔军的8个团,外加中央军的2个师。
杀个回马枪
此为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就是二渡赤水。
二渡赤水,红军虽然取得了一次大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不利形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遵义之战后,老蒋要火了,几十万大军追赶不到3万的“泥腿子”,还被人玩得团团转,于是再次调动大军,向遵义一带压过来,从而又对红军形成了包围之势。
怎么办?
毛主席决定:
挥师西进,向鲁班场的国军周浑元部直接发起进攻,以求打开局面。
攻打鲁班场
3月15日,战争打响。红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但周浑元的部队依托阵地死守不退,一直打到黄昏时分,也没有进展。
而就在此时,东边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队,已经到了红军的后方,再这样下去,腹背受敌,对红军很不利。
于是撤出战场,而周浑元怕我们打伏击战,没敢追来。
虽然此战焦灼,没有打掉周浑元部,但战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进一步吸引了国民党主力的西移。
正是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又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分为两步:
1、还是利用蒋介石认为红军还会寻机北渡长江的判断,干脆来个顺势而为,从茅台三渡赤水河进入川南;
2、国民党必然紧跟其后,等到把国民党主力引到川南后,再迅速四渡赤水,杀回贵州,继而跳出国民党的包围圈。
三渡赤水,佯攻古蔺
1935年3月16日,红军在茅台三渡赤水河,并派出一个团伪装主力进攻古蔺,然后想要北上的样子。
老蒋果然觉得红军还是想北上去渡长江,于是和毛主席设想的一样,国民党各路大军迅速向川南集中。
3月21日,正在老蒋的大军日夜兼程向川南集结时,红军出其不意,再次在太平渡、二郎滩四渡赤水河,随即掉头南下,突破乌江,从而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甩在了乌江以北。
四渡赤水,突出重围
红军四渡赤水,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占领遵义,便于3月26号从重庆飞到贵阳,准备亲自指挥。
但老蒋到了贵阳,对于红军来说,好比天上掉了馅饼,立即做出了进攻贵阳的姿态,而贵阳的兵力都还在乌江北,城内空虚得很。
佯攻贵阳
蒋介石急忙下令国民党各路大军迅速来贵阳救驾,校长人生安全受到了威胁,那还得了,各路大军纷纷向贵阳开来。
这叫什么?
这在《孙子兵法》里叫“攻其你必救。”
在3万红军成了疲劳之师的当下,毛主席真的是攻打城墙坚固的贵阳吗?
当然不是。
正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正是想尽一切办法去调动别人,而不是被别人调动。
当各路大军又马不停蹄地向贵阳开来时,红军从贵阳和扎佐之间向东而去,进到清水江西岸,并做出大军即将东渡、到湘西会合贺龙、萧克的二、六军团的姿态。
又是烟雾弹,看似要去湘西
蒋介石一看,这不又上当了(因为在井冈山时就有这个打算,最早时长征叫“西征”,所以老蒋也不能排除这个选项)?
急忙下令已经到达贵阳的国民党军队不要休息,立即向东追击红军。
没曾想,红军向东又是一个假象。在国民党各路大军浩浩荡荡向东而去的时候,红军突然又急转向南,在贵阳和龙里之间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随即甩开大步,“卷甲而行”以一天120里的速度,向国民党兵力空虚的云南急进,直逼昆明。
云南的部队都已经出省作战,昆明几乎是一座空城。云南省主席龙云手忙脚乱,赶紧调集各地民团来防守昆明。
但这样一来,云南和四川之间的金沙江防线,就出现了一个大漏洞,红军等待已久的突围机会,终于到来。
4月29号,中央跟各个军团发出电报:
“中央过去决定野战军转入川西创立苏维埃根据地的根本方针,现在已有实现的可能了。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起根据地。”
当天红军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2号在皎平渡成功入川,由此也就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通往北方与四方面军的道路,也畅通无阻了。
这,就是毛主席引以为豪的四渡赤水。
(三)结语
显然,四渡赤水并不是毛主席事先设计出来的:
一渡赤水时,并没想到要二渡;
二渡赤水时,也没有想还有三渡;
但三渡时,毛主席就想到了还有四渡。
但本篇文章就只是想表达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吗?
不仅仅是。
还因为这个不断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方案的过程,不正像我们经营企业、经营人生吗?
具体来说,我体会到了这两点:
1、无论环境如何变,大趋势是怎么的不明朗,但我们不能忘了最初的目的,这放在四渡赤水里,就是:重新寻找落脚点重建根据地的战略意图是永远不变的。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我们不是老说,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吗?
比如我们培养孩子,培养着培养着就偏离了轨道,变成了相互攀比,变成了为了不给你丢脸,变成为了给你弥补遗憾,而恰恰忘了孩子有自己的天赋秉性,忘了这个人生,是孩子的... ...
2、坚持具体的战略意图就好,但别制定长远的具体的战术。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没有人一开始就能为达到战略意图制定好合乎实际情况的具体战术,即使伟大如毛主席,也没能做到,也是在过程中根据当下情况实时调整战术。
但你看李德,就完全没有这个思维,他只要制订了战略战术,就完全不管实际情况、趋势的变化了,他的绝大部分精力就放在监督、督促下面的人是否执行到位。
这样一来,李德的战略就完全是不符合实际的,甚至是凭空想象的,那在这种错误的战略下,下面的人执行力再强、甚至丝毫不差,又能怎样呢?
回到现实:
你的组织、你的人生战略稳定性和战术的灵活性,是像毛主席四渡赤水还是像李德凭空想象?
——真正的机会,从来不是你能事先计划出来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