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为什么没落了?
最关键的原因,是国家当年把它圈养起来了,基本上相当于养废了 但如果现在再给他扔回到市场上,我自己的感觉是送死的可能性大于搞活 说到这里肯定就有人要说了,活不下去的东西就让他自然消亡就好,为啥非要保留? 这话没啥错。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讨论一下他为什么活不下去 王文娟老师在她的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中曾经讲过80年代她带着“红楼团”冲破大锅饭机制搞市场化改革的故事。但从90年代开始,改革退回到原来的体制下。
上海粤剧经过多年圈养后,已经失去了再次改革的机会。王老师说: 最近两年,当中央要求文艺院团全面推行体制改革时,我们遗憾的发现,越剧已经从过去的“我要改”,变成了“要我改,我还不能改” 她说的虽然是越剧,但京剧完全同理 长期的圈养,已经使剧团失去了在市场中自我前行的能力。这个能力不光是你能把戏唱好,你还要懂得如何讨好市场,留住观众,吸引资本,吸收人才,做好宣发,包装自己,降低成本--- 没错,讨好市场,是讨好,讨生活的讨 我们其实不缺好的演员,也不缺好的编剧。
每年的梅花奖、曹禺剧本奖那也都是可圈可点的,16年我看楚剧《万里茶道》,编剧的功夫和演员的功夫都让我惊艳 我们不缺创新能力。新编戏数量不少,以《曹操与杨修》、《江姐》为代表的一批剧目质量也还都不错,史依弘这礼拜要进京演《大唐贵妃》,《新龙门客栈》也演了好几年了,去年演到了长沙 我们也不缺创新技术,和电影融合,和话剧融合,和交响乐融合,和声光电技术融合---创新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啥也不缺,但你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没有人看。圈养的环境使以上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评奖、评级、评职称”展开,而不是围绕着市场,不是围绕着观众讨生活,观众看不到跟自己相关的东西 观众的反应是很现实的,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 方向错了使多大劲都是无用功 其实,说京剧已经没落到快不行了,不准确 我买了这周末史依弘《大唐贵妃》的戏票,同时段国家大剧院还有管弦音乐会、话剧、合唱团音乐会,点进去看看票房情况,大家都差不多。与电影、自媒体等形式比,京剧确实差很多,但是与同一纬度的剧场艺术相比,京剧的票房目前还不算差的那一档
周五周六的大唐贵妃最后都是满座,谢幕多次,观众热情的把史依弘喊出来又加唱了梨花颂,史姐姐票房号召力实绩证明很厉害 还是这个周末,天津大剧院王艳的《西施》、《凤还巢》、《太真外传》,票都已经卖光了 甚至于下周一,大工作日的,张克的《杨家将》,票卖得都挺不错 2021年国庆,我想买《大闹天宫》的票,竟然没抢上,后来大年初一才补上了詹磊的《齐天大圣》 甚至于,如果张火丁上台演出,可能你连高价黄牛票都买不到 但是,说京剧还没有没落,更不准确 这一波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都五十岁上下了,张克都61岁了 在这一波演员逐渐退出舞台之后,京剧的后劲在哪里,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这一批演员,在各个剧种都是中流砥柱。在他们初长成的90年代,祖师余荫犹在,网络、自媒体都还没有兴起,而全国上下各行业开始深化改革,市场经济蓬勃发展。
那个时候,一切都还来得及 京剧市场化最好的时间是三十年前,其次是二十九年前 现在真的有点晚了 现在这个时代,不光是京剧举步维艰,市场上大多数的剧场艺术形式都不好过 比如大家熟知的金星舞蹈团,一直都说是唯一一个能够靠国内演出市场票房生存的一个舞团,那也就是说,其他的舞团生存也很艰难。并且金星老师在很多节目上也说,就算是她的舞蹈团,也需要她做电视节目的资金贴补 相声,不是有句话么,相声没有火,火的是郭德纲 话剧也只是几个头部好过,中低档的从业者卖票也不是那么容易 广大的城镇和农村市场,对所有的剧场艺术形式来说都很无力。比如我的家乡,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
春节期间电影票房都可以收获满满,但是几乎没有剧场艺术生存的空间 常年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艺术形式尚且如此,何况一个已经圈养了这么多年的剧种呢? 相比较而言,越剧好像搞的比京剧好一些,创新剧目多,网络火了排《第一次亲密接触》,电影火了排《画皮》,电视剧火了排《甄嬛》,甄嬛当年那是真火呀~越剧的几个民营剧团也都搞得很不错 但是,相信越剧迷们都记得,几年前,温州市越剧团,因为温州市要让他们进行市场化改制,在一次演出谢幕时,温越的演职人员全体跪在台上,泣不成声 痛心呀,真的痛心 一个活不下去的剧种并不是一个符号,它背后是一个个优秀的演员 他们本来不必跪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