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入关前,曾发生过一件趣事,在促成东野百万雄师正式入关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过,很多正史在东野入关的相关记载里,往往着眼于入关前后的具体战役,而忽视了这个有趣且关键的细节。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发生在东野入关前夕的这件趣事。



一、傅作义的纠结

1948年11月1日以及11月2日,随着沈阳、营口两地的解放,标志着国军在东北的最后残存军事力量基本被东野歼灭,至此,三大战役的开局之作辽沈战役宣告结束。

数日后,东野攻克锦西、葫芦岛,而东北也因此实现全境解放。

随着辽沈战役的结束以及东北全境的解放,华北战场就成了我军下一步的重点,这其中,傅作义是关键中的关键。

而对于当时的傅作义来说,内心可谓是无比的纠结。

当初,在东野南下至锦州开始作战之后,纵横沙场多年的傅作义就明白,一旦东野取得胜利,威胁最大的就是自己,毕竟锦州距离北平真不算远,救锦州就等同于救自己。

所以,他最初想的是下血本抽调兵力配合蒋介石,北上支援锦州,而依照他当时手里的兵力,至少能调出不低于20万的部队。

但最终,傅作义并没有这么做,尽管他知道一旦锦州被东野攻克,那么将来自己是挡不住百万雄师入关的,但他还是没尽全力去救援锦州。

之所以如此,是在锦州战役期间,蒋介石的一番作为让傅作义大失所望。

1948年9月末,随着东北局势骤变,蒋介石亲自飞往北平,部署锦州地区国军如何应对东野之策,而就在他抵达北平后不久,宋美龄一个电话就让他又紧急飞回来南京。

之所以如此,是蒋经国与孔令侃这两个表兄弟闹起了矛盾,由于蒋经国查封了孔令侃的公司,以至于孔令侃当场放言称要“把一切都掀出来”,大有鱼死网破之态。

因双方互不相让,且牵涉到宋家,因此宋美龄无奈之下只得给身在北平的蒋介石打电话,让他速回。

接到电话后,蒋介石当日就丢下一众国军高级将领,不告而别飞回了上海。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锦州战役对于当时整个北方中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一点相信国军上下包括蒋介石也十分清楚,不然他也不会亲自飞往北平并召集一众高级将领研究对策。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他却因为一个电话就丢下一帮人不告而别,这个举动,让在场的国军将领面面相觑,而傅作义心中,更是百感交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极力配合蒋介石的心思开始有了松动。

所以,尽管数日后蒋介石又飞回北平继续部署,但已经有了别样心思的傅作义则不再愿意投入更多的本钱进去,最终拖拖拉拉之下,才勉强向葫芦岛支援了5个师大约六万人的兵力。

当然,蒋介石也不傻,傅作义手底下有多少兵力他还是清楚的,因此,为了糊弄住老蒋,傅作义又提出了一个袭击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的计划,其实说白了,这个计划就是让傅作义的大部分机动兵力不去锦州,而是去西柏坡。

单从军事角度上来看,傅作义的这个建议还是很高明的,当时,我军在华北战场的部队正全力配合着西北战场,所以主力都不在冀中解放区,这就导致党中央所在的石家庄地区出现了兵力空虚的情况。

所以,蒋介石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当即就同意了傅作义的这个建议,组成了所谓的突袭部队,但我们都知道,这个偷袭计划最终是泡汤了,主要的原因,是毛主席出手演了一出“空城计”,破了傅作义的计划。

所以,傅作义集团的大部分机动兵力,等于说是在华北搞了一场武装大游行后草草结束,而这就导致救援锦州的最佳时机被错过,不过该结果傅作义是比较满意的,起码应付了蒋介石。

而如今,随着东北全境被东野解放,傅作义就再度纠结起来,对于未来自己的走向,他实在拿不定主意。



二、东野的困难

而傅作义在纠结的同时,我军这边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按照毛主席最开始的指示,是要东野除先遣兵团入关外,主力部队“应休整一个月左右”。

事实上,当时的东野确实需要休整,辽沈战役前后进行近两个月,且战斗极为激烈,虽说最终取得胜利,但也导致东野各部损耗极大,部队也处在极其疲惫的状态,因此,如果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休整的话,是最合适不过的。

但是,正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这边随着淮海战役已接近尾声,且胜负基本已定,这就让傅作义有了从海上南逃或者是西撤的心思,毕竟东北全境已经被我军解放,淮海战役国军败局已定,如此局势,傅作义焉能不做打算?

事实上,当时的傅作义也确实在做这样的打算,他在一边部署部队应对我军的同时,一边又给自己留下了退守西北以及南下的通道,总之就是以观时局变化再做打算。

而一旦让傅作义集团完成西撤或者南下,那必然是一大祸患,所以,在经过慎重考虑,毛主席以及军委做出了抑留傅作义集团在华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而要想达到这一方针,那么东野入关就势在必行。

所以,这就是为何会说傅作义这锅饭,须有东野来做的原因,毕竟要想留住傅作义,依照当时华北的部队是颇有些困难的,因此东野就十分有必要结束休整提前入关。

从战略上讲,东野提前入关是符合军委抑留傅作义集团在华北方针的,但从实际角度出发,对于当时的东野来说,也的确存在一定困难。

首先,东野先遣兵团在入关过程中,就发生了部分部队战士未经请示就私自脱离队伍的现象,主要的原因就是先遣兵团入关比较仓促,思想动员工作来不及细致地做,就导致部分存在较重家乡和地域观念的战士出现了思想上的动摇。

时任四纵政委的莫文骅在回忆中就提到:部队来不及做思想动员,一部分新加入的解放战士就没有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尽管在路上进行了这一系列工作,但在短时间内,很难推广至全军。

当然,在发生这个问题之后,先遣兵团便把政治思想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并进行了相应的针对性教育,把思想工作细致到班、排基层,有了这个举措,部队整体情绪高涨,相应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而发生在先遣兵团上的案例,也给东野主力提了一个醒儿,大军开拔前的思想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但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到位,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如果提前入关的话,那就意味着这项工作会进行的十分仓促。

这还是困难之一,另一个困难,是当时对于已接收的俘虏兵怎么安排也需要时间,整个辽沈战役,我军共俘虏国军32万余人之多,此外还要将近十万人的起义部队,外加数百名的国军军官,这些人需要编至哪个部队,是都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安排的。

而第三个困难,就是物资准备问题,百万大军开拔,这需要的物资不是一星半点,比如当时正值寒冬,仅是战士们需要的冬衣,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当然,东野有可能面临的困难,毛主席也并不是没有考虑到,因此在最初(1948年11月16日),也就是军委有考虑东野结束休整、提前入关的想法时,发给东野的电报,是带着征询和商量的口气的。

当时电报里就说,“我们(指军委)考虑你们(指东野)主力早日入关,包围塘沽、唐山,在包围姿态下进行休整,则敌无从从海上逃走。”

这电报的意思十分明显,毛主席也考虑到了东野的实际困难,给出的建议是让东野该入关入关,在完成对敌包围的同时进行休整,以便切断敌人逃走的可能。

同时,这封电报中还提到了一点,也就是给了东野一个选择,让东野“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再入关”,从这里就能看出,毛主席并非是一开始就强令东野入关的,他也知道东野损耗极大,亟待休整,所以给了东野选择的余地。

但正所谓形势不等人,正如前文所说,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毛主席和军委最终做出了将傅作义集团留在华北就地歼灭的决定,而要想完成这个决定,东野就必须得提前入关。

为了让东野明白提前入关的重大意义,在当年的11月17日,周恩来总理还特意给东野发了一份长长的电报,电报里详细说明了傅作义集团可能会出现的几种状况,以及各种状况发生后全国形势会发生什么变化。

最终,在电报的结尾有两个方案,第一是东野在当月25日向关内开动,第二是继续按原计划休整至12月中旬再南下。

虽说看似给了选择余地,但从已经有了明确的日程安排这点就可看出,军委已经把东野提前入关的紧迫性说的很明确了。

三、毛主席幽默化解

到了18日,军委再次发来的电报中,就彻底没有了商量的余地,而是明确要求东野马上提前结束休整,即日便入关。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就在18日这天,傅作义通过民主人士向我军表达出自己对于南下是有犹豫态度的,这一点让毛主席敏锐的意识到,争取傅作义起义、用最小牺牲一句解决华北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有道是机会转瞬即逝,而要想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那就必须给傅作义下一剂“猛药”,很显然,让东野尽快入关,那就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东野这边最开始,是一直在表示自身的困难的,其中不仅提到了主力部队需要时间去做思想工作,还提到了俘虏安排、物资准备等多个问题。

总之就是,东野当时对于提前结束休整即日入关是很有些不情愿的,因此,在给军委的回复上,东野就直截了当的表示,“提前入关很困难”。

至于有什么困难,无外乎前文提到的三大类,如思想工作问题,新兵补充、俘虏兵安置问题,以及物资准备问题等。

说是困难,其实也是诉苦。

而有意思的地方就发生在这里,当时在11月16日、17日,接连接到军委发来的商榷入关问题的电报后,东野高层经过商议,在17日给军委进行了回复。

回复的内容就是诉苦,说部队提前入关面临各种困难,而这其中有一条就说到,“部队的冬衣、棉帽、棉鞋还没发,被服厂正在赶制”。

至于是不是真的赶制,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均为摆出来的困难之一。

而正是这一条困难,引来了毛主席的一个电报,在电报里他用幽默,巧妙的“堵”住了东野高层的嘴。

当时毛主席就回电说,“那既然是等棉袄,就到关里来等嘛,这里比东北要暖和多了。”



曾担任过林总秘书的谭云鹤,在多年后就回忆,当看到毛主席这个回复时,他自己都觉得“太有意思了”,毛主席这个回复瞬间让想继续摆困难的东野高层没啥说了。

同时,正是毛主席这个既幽默又巧妙的铺垫,让军委与东野之间不会因入关问题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而明白毛主席良苦用心的东野高层,自然就知道接下来该“借坡下驴”了。

所以在当月18日,当军委正式向东野下达入关任务后,东野高层在回电中称:“我们决遵来电,于22日出发,详细部署另电告”。

至此,东野百万大军正式入关,而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战“平津战役”也随之打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