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条件残酷艰苦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你能想象沙漠上的绿洲嘛?

更加难得的是,中国人竟然在这么条件残酷的沙漠上建筑了一条横亘南北的公路,和陪伴着公路的绿洲,举世闻名。

要问中国人是如何做到的?就不得不提公路两侧蓝房子中的“水井夫妻”了。

在沙漠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呢?



沙漠铺路,中国奇迹

一提起沙漠,大家的印象一定是炎热干燥,甚至会产生出缺水出汗的幻觉,又或是张骞出使西域大漠上的声声驼铃。

古代的“丝绸之路”无疑对人的消耗是巨大的,一个不留神可能就会死在这片毫无生气,严重缺水的道路上,被风沙掩埋后成为仙人掌的养料。

塔克拉玛干沙漠,确实是一片自然条件艰苦的环境,极度不适合生存。

在这片沙漠上没有植被,只有不停流动的沙丘。



在夏天时,沙漠的最高地表温度可以达到七八十度。

把一锅冷水放在地面上,没一会儿就能烧开。

然而冬天的时候却十分的寒冷,能够直接达到零下

也怪不得塔克拉玛干沙漠又被称为“死亡之海”了,身处在这样的地方会像漂泊在无声息的大海之中,让人感到孤独和绝望。

就算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之下,中国说想要在“死亡之海”上建一条横亘东西的公路,也有人积极响应。

在1995年以前,国家就畅想好了,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建立一条公路来方便当地人们的生活。

但在沙漠上建公路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何其艰难。



沙漠的沙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几乎是几天就要变换一个形状,沙丘被风吹的跑来跑去,一个沙尘暴就可以改变沙漠的许多地形。

在如此流速大的沙流上建造公路,就像茫茫沧海上的一片扁舟,风吹一吹就找不到它的位置了。

所以中国的工程师首先要从解决这个问题上入手,如何将公路固定在沙漠上呢?

中国的工程师马上就想到了办法,他们想到要用芦苇和植物来稳固沙土,种在沙丘下植物的根系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帮助稳固公路的地基。

可是在毫无生机的沙漠上种植物,这显然也不简单呐。

随即有人提出,在即将要修设公路的沙丘旁,安上可以供水给水的管道,来确保植物的供水。

这又是一项极大消耗人力物力的工作,况且又有谁愿意抛弃家庭和幸福的生活,来到如此遥远的边疆建设这些管道呢?

所以许多的外国人在听说这项计划之后捧腹大笑,认为中国人天马行空。



但没想到政策发布了几天之后,就有无数的人报名愿意牺牲自己来到新疆,建设祖国

于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到沙漠一起铸造这个中国的奇迹,他们拿着最简单,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就这样将管道一步步的铺设了起来。

夏天炎热,冬天寒冷,都不能阻止他们不停的向前推进着管道为沙漠注入清泉。

不久后随着水路的一步步推进,用来建设卢威公路的芦苇杆也插在了地底。

这些根系复杂,可以固定沙丘的芦苇荡一开始建设上来,同步就修建了公路。

看着公路一步一步的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推进,工人们被风沙吹的甘丽的脸上扬起了最淳朴的笑容。

铺路成功,再遇难题

1995年这条公路正式竣工,它像一条溪流一样从南贯穿到北。

有主干,有支流,极大的方便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货物的交通运输。



但很快人们又再次发现了问题,流沙的不稳定性,这条公路被风沙一挡,很快就会被埋没掉,需要有人时常在公路上将沙子清扫。

但是人力终究比不上大自然的能力,在沙漠中扫沙也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

于是设计师再次提出用树木来稳固旁边的风沙,这就相当于在沙漠里建造一条绵延不绝的绿洲。

幸好铺设的管道已经具备了,接下来就是将杨树、红柳沙枣树等耐旱但防砂的植物种植在道路的两旁,以此来稳固旁边的沙土,以至于公路不会被流沙所覆盖。

说干就干,中国以人多团结的优势,迅速的在公路两旁建造出了茂密的树林。

这些操作直接让外国人瞠目结舌,他们没有想到他们觉得人类绝对办不到的事情,在中国居然实现了。

中国人居然真的在巨大的沙漠上,建造了一条联通南北的“绿色之路”。

在这些基础上,中国对于风沙的防治技术也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前列。



然而为了让这些杨树,红柳等植物能够一直存活下去,就需要源源不断的水源输送。

水源供给的管道虽然已经修好,但是如果要经年累月的使用,难免需要排除故障。

因为管道基本上铺设在公路的两旁,可能会受到风沙及道路的挤压,又或者是树木的生长可能会对管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管道的破裂对于资源会有极大的浪费,也不利于风沙的防治。

尽管这些树竣工之后这项工程就变成了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必须有人一直驻守在公路的两旁来维修和监管这些水管。

可是有时间限制能够竣工的工程有人来做,如果要让人一直把守在这个寸草不生,没有生机的地方,还会有人来吗?

令人震惊的是召集令一发还是有成千数百万人报名,在知道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后也无人退缩,甚至有人携家带口的来到这片荒原上。

第一批建设工程的人们到达后,有许多都是一夫一妻来到这个地方。



在了解过工作任务之后,便在这片荒原上住了下来。

工作任务其实十分简单,无非日常养护一下树木,又或者是监控和维修一下管道,但艰难的事情是长年累月的坚持守护。

有些人来到这个地方坚持了个把月,就难以接受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枯燥的工作内容。

而有些夫妻在这地方一住就是几十年,从青丝走到白发

人们把这样的夫妻称作为“水井夫妻”,因为他们住在水井坊之中,每天的工作就是检查管道,维护树木。

在这里生活,不仅医疗比较受困,就连食物和水源也不是很充足,只能吃罐头来饱腹,而水也只有定时定量的一些,平时要极度节约用水。



来到这里的大部分都是普通而平凡的夫妻,他们没有一句怨言,就在边疆待了几十年。

这里的绿洲树木越扩越大,没有人与他们聊天,他们就自娱自乐。

没有WiFi信号和无线网基站,他们就站在沙坡上看远处的风景,讨论流沙走势的变化,想尽办法替自己解闷儿。

“水井夫妻”现状

如今距离这条公路的开放已有三十余年,而沙漠上的“水井夫妻”高达108对。

然而这些夫妻从年轻时便来到这里,大部分到今年都已经快要年过半百了。

风沙吹干了他们脸上和手上的皮肤,但却难以推动他们想要建设家园的决心。



他们每天都要在水井发电机的轰鸣声中入睡,以至于他们中的大多数现在的耳朵,都有些许的毛病,需要很大声的说话才能让他们听到。

他们需要在不足十平米的小房子中,满足自己的各项生命需求,吃饭,洗衣,洗澡,睡觉。

除此以外,沙尘暴更是他们特别讨厌的天气。

沙尘暴一来,做好的饭菜里甚至都混杂着难以剔除的泥沙。

我们一边敬佩这些能够奉献自己建设家园的大义之人,也不禁担忧未来他们的处境。

他们待到退休之后将会回到城市养老,那么这片公路还会有人来驻守吗?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人口数已创新高,但是却极少有人能吃得这样的苦。

能够放下家中的孩子和老人,远赴千里。

一年仅能在家中陪伴家人三个月,剩下的九个月都要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生存。



都说高学历是脱不下的长衫,但如果我们所学的知识毫无用武之地,那么学历就只仅仅只是一本证书。

作为年轻人,我们要有向上走的勇气,也要有向下走的决心。

祖国艰苦的条件也需要年轻人来改善,一件事情做成最难的时候是0到1,这些我们的先辈们已经替我们铺设好,从1走到100的路是年轻人要完成的时代长征。

如今108对水井夫妻的年事已高,他们有一些身体因为过度劳累而产生了病症,但是却极难就医。

有一些人就咬牙坚持着一直到放假才肯回家,去医院里看不到休假结束就匆匆赶回。



如今俯瞰这片“死亡之海”的上方可以看到一条缓缓蔓延的公路,旁边点缀着或红或绿的植被,像是一颗已经开花的树木,点缀在沙漠的中央。

正是这些普通而值得敬佩的普通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迹。

正是有“与天斗,我必胜”的决心,才让我们向世界,向自然证明,人类可以。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