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咸丰皇帝在驾崩前一年,下了个决定:开放东北。

东北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在之前差不多两百年的时间里,名义上有封禁令,不许流民进入。

移民限制一放开,东北的人口就开始增多了。1771年的时候还不到80万人呢,到了1894年就涨到大概600万人了。没过多久,东北的民族危机变得更严重了,人口又开始新一轮的猛涨。

俄国和日本这俩邻国,都惦记着吞掉东北呢,有这样的野心。大清帝国知道这事儿后,就打算加快往东北移民的速度,想着靠众多的老百姓,像汪洋大海一样,拦住侵略者的脚步。在清廷的大力推动下,1894年到1908年这14年里,东北地区的人口从600万一下子涨到了1910万。刨去自然增长的部分,这14年里,移民到东北的人口多达1150万,在当时东北总人口里占了六成。

清朝完了之后,关内的老百姓涌起了往东北移民的第二波大热潮。在九一八事变前的193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东北三省的人口已经达到了2736万。

就是因为有众多的人口,邻邦才没办法在东北达成它那险恶的企图。不管经历了战争、动乱还是沦陷,东北一直都是中国的东北。

《尚书·禹贡》以前把天下分成“九州”,如今辽东半岛和辽西的部分地方,分别归冀州和幽州管。在《禹贡》写成的战国时期,那儿是“战国七雄”里燕国的地盘。不过当时的东北平原差不多没机会卷入啥大的历史事件,等到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大家对这片土地的印象还是“东北海的外面,大荒的里边”,“大荒里边,有座叫不咸的山,还有肃慎氏的国家”。

在人们的印象里,“荒”仿佛就成了东北平原的代名词。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存在,让如今的东北平原被山水环绕,地势平坦。这东北平原横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这四个省区,总面积有35万平方公里呢,这面积啊,就相当于3.5个浙江或者2个广东那么大。不过在东北平原的西部,呈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一路向南延伸,一直延伸到辽宁西部,就形成了辽西丘陵。同时呢,华北地区的燕山向北延伸,也延伸到了辽西地区。所以啊,整个东北平原呢,就只有靠着海的那条狭长的辽西走廊与燕云、华北这些地方相连,其他地方差不多就是个独立的地理系统了。



▲东北平原和辽西走廊关系图。图片来源:最爱历史制图

这就是说,从古至今,不管是军队还是商队,要是想从中原往东北运送人员和物资到东北平原去,那就只能走辽西走廊这一条道儿。而且,靠着天然形成的独立屏障,东北平原就像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燕国还没出现的时候,肃慎人就因为擅长制作“楛矢石砮”,当上了东北平原的头一批主人。

“楛矢石砮”呢,说的就是各种石头做的箭矢兵器。那时候肃慎的制造手艺和中原同时期比起来还有距离,不过肃慎人明白对外朝贡和做买卖的事儿。瞅见周天子在中原给诸侯册封,让他们守着四方,肃慎人就带上这些石箭、石枪去朝贡周朝王室了。这些挺原始的石制兵器啊,最后大多被周天子认可当了贡品,还被周王室赏给了各个诸侯,成了各国太庙都得有的神器。

听人说呀,后来孔子到各国游历的时候,在陈国的御花园里居然碰到了一只被“楛矢石砮”射伤的隼鸟呢。当时陈国的国君陈湣公不认识这种箭,还以为有人要谋害他,心里直发慌。还好孔子见识广,不慌不忙地给国君讲清楚了这支箭的出处,这才把一场误会给化解了。

瞧啊,那时候中原人虽然享用着肃慎人的劳动成果,可对这些远方之人了解得实在太少了。就算是肃慎的“近邻”燕国,和肃慎在历史上的往来也没多少。史书上只是含含糊糊地记着,在东北平原上除了肃慎,还有孤竹、山戎这些游牧部落呢,不过它们都比不上肃慎,早早地就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再后来,肃慎慢慢变成了挹娄、勿吉、靺鞨这些部落,而中原的那些读书人对他们的印象一直都是这样:这人啊,喜欢养猪,吃猪肉,穿猪皮,冬天的时候把猪油涂在身上,有几厘米厚呢,就靠这个来抵御风寒。夏天呢,就光着身子,只用一尺布遮一下前后。

这种刻板的印象啊,一直到隋唐时期才被改变呢。

高句丽是东北平原上最早的强大政权,在汉末的时候,是肃慎人邻居扶余人建立的。发展了几百年,到隋朝初期,高句丽就成了一个很强大的政权,有“胜兵三十余万”,还有“城百七十六,户六十九万七千”。



▲隋朝时,高句丽、新罗和百济疆域分布的图。图的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高句丽刚建立的时候,它的部族有好多都聚居在辽东的山地和丘陵地带。据史书记载,高句丽那地方“大山深谷特别多,没有平原和沼泽。顺着山谷居住,喝山涧里的水。没有好的田地,就算尽力耕种,也填不饱肚子”。从公元4世纪起,高句丽人才慢慢从自己的发源地往外扩张。经过一百来年的军事争斗,这个在困境里求生存的部落最后成了东北平原的主人。

高句丽占了东北平原的大片耕地之后,农业种植面积蹭蹭往上涨。中原的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传过来后,农副产品也一下子丰富起来了。那时候,高句丽靠着东北平原产的粮食,多到国库都盛不下了。所以啊,普通人家都会弄个叫“桴京”的小粮仓来存粮。农业生产大规模发展起来,高句丽的各种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也变得汉化了。《隋书》里说,高句丽主要交布和谷当赋税,这和当时中原王朝的赋税制度可太接近了。

另外,高句丽人是扶余人的后代,他们可没忘掉老祖宗骑马打猎的本事。在农业发展得比较好、挺富足的时候,打猎就成了高句丽人农业生产之外的补充。那些高级点儿的猎物啊,除了用来填饱肚子,还大量进贡给中原王朝呢。

但高句丽人汉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可不甘心只在东北那旮旯生存发展,心里老想着入主中原呢。这不,隋末唐初的时候到处乱糟糟的,高句丽趁着这乱劲儿,仗着自己强盛,派兵就往辽西打,想冲破一道道阻碍,到中原去建立自己的霸业。隋炀帝一听到这消息,立马起兵三次去征伐辽东,就想让高句丽服软。可隋军大老远跑过去,不但没把高句丽的主力部队给消灭掉,还因为隋朝不管不顾地把劳动力都抽到前线去了,结果国内种地都不赶趟了,地也荒了,到处都发生民众闹事。最后啊,就因为这拼死一搏的远征,隋朝反倒比高句丽先完蛋了。

大唐王朝在隋朝之后,天下慢慢安定下来的时候,也受到了高句丽的威胁。隋炀帝妄自尊大,可唐朝的创立者李渊、李世民父子却脑子很清醒。大唐刚建立的时候,高句丽可不是北方的老大,在它西边,突厥人有百万雄兵,正恶狠狠地盯着周围的地盘呢。综合各种因素后,唐朝的皇帝们最后把高句丽这个以前的敌人当成藩属国,准许它称臣,还给了它经济上的支持以及必要的技术援助。

可唐朝君臣没料到的是,高句丽人表面上向大唐臣服,背地里却包藏祸心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