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小岗村,这是一个记入了历史课本的村子。就是因为他们有18户农民敢于签下包产到户,开启了改革风向的抓变。

但是实际上,第一个敢于改革的地方不是小岗村,早在他们之前,安徽的无为县就已经开始施行了。只不过当时隐蔽了一些,没有小岗村出名。



那到底是谁敢于做这个“先吃螃蟹”的人?这个人就是当时无为县的县委书记黄璜!也是后来从县委书记三年破格提拔为省委书记的传奇人物!



一、从无为县开始”继续革命”

黄璜是涟水县红窑镇大金圩村人,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

1946年,年仅13岁的他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参加了解放战争。当时,涟水保卫战打响,正在涟水茂公淮海一中读书的黄璜放弃了学业,加入革命队伍,随部队北撤山东,被分配到华中野战军第一野战医院,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从事战地救护、文艺、密码电报抄写和翻译等工作,参加过孟良崮战役,跟着部队到了济南、莒南、盐城、镇江,一直跟着到上海解放。

黄璜当时分配在第三野战军做机要工作——手工抄写电报

要知道,这可是个细致又累人的活。战争时期的电报又多又长,既要快速又不能出错。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黄璜很快在华东机要战线竞赛中荣获第一名!

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中共中央华东局调至安徽省委机要处任台长,之后在安徽的多个岗位任职,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1978年4月,黄璜迎来了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黄璜当时正在安徽省上山下乡办公室担任处长,省委书记万里同志突然下令,让他到无为县委担任第一副书记。

当时的安徽省委非常重视无为县,已经选派了傅昌堂作为县委第一书记,但是万里同志还是不放心,又把黄璜也派下去。



黄璜临行之前,省委书记万里亲自找他来谈话,可算是破例行为了,因为省委书记直接越级给一个县委副书记指导工作非常少见。

万里对他说:“省委已任命付昌堂同志为县委书记,他是从大队书记上来的,人不错,年轻能干事,你去协助他,共同扭转无为县的局面,将无为搞上去。现在,正是春耕生产季节,要抓紧去,先去抓生产救灾,必需的粮款,由省里拨给。”

原来,1978年安徽发生了特大旱灾,而且是春旱连着夏旱,这场旱灾百年罕见,江淮一带人口稠密的县区都面临着极大困难。万里同志在嘉山、定远两个县视察的时候就忧心忡忡。



拿无为县举例。无为县下辖的响山公社龙头大队,该队种植的早稻生长受旱灾影响而晚稻则颗粒无收,其他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减产。

全大队10个生产队包产面积905亩,其中粮食面积780.5亩,粮食总产为182256斤,比1977年减少387000斤。



社员口粮分得100130斤,平均每人吃粮仅83.5斤!一年才80多斤粮食,一个人一年正常口粮应该是490公斤,也就是将近1000斤粮食,就算保持最低温饱也要少说900斤粮食!

无为全县当时有72个公社,像响山公社龙头大队这种情况的社队自然不在少数!口粮短缺问题非常严重。



万里当时已经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1978年9月1日万里主持召开省委常委紧急会议研究对策,万里认为:“农民很穷,他们手中无钱,就是国家供应返销粮也买不起!我们不能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那样明年的生活会更困难了。与其抛荒,倒不如划出一定数量耕地借给农民个人耕种,要千方百计把小麦种好,还要多种菜、种胡萝卜,度过荒年!”

这种借地给农民的形式,称之为“划组定产”,就是借地给农民种粮食蔬菜,谁种谁收。这种方式其实跟后来的“包产到户”已经没有什么大区别了。



无论是之前派付昌堂下去,还是这次黄璜去担任副书记,目的都是在无为县开展“划组定产”!

那个时候新的政策还没有正式下发,普通的老百姓对于这套新的政策疑虑很大。



为了打消群众们的疑虑,县委第一副书记黄璜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的发言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先是在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上给大家做了阐释,然后又援引了邓公在1979年3月30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

紧跟着,黄璜又用自己的方式给大家解释:“这里讲的是生产的形式和目的。他们都是不同形式的集体所有制,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现阶段搞生产责任制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决定的!”



就这样,“划组定产,包产到组”的政策被推行了下去,短一年时间,无为县的粮食产量就有显著提高。

就拿无为县小叶村这一个村举例,小叶村两个生产队加在一起,79年就比78年同期粮食总产量增加了一万一千多斤!



1979年5月万里到无为县视察的时候,对于成效就非常满意,对黄璜的工作也极为认可。大家都知道,政策的彻底转变已经不远了。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中,万里正式接替王任重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全国农村工作。万里从安徽到中央,对贯彻推行农村“包产到户”政策有着极大的帮助。



1980年4月和5月,中央多次提到“包产到户”实验形式,还赞扬了安徽肥西县的“包产到户”。这标志着,“包产到户”将成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有了中央层面的表态和支持,“包产到户”在无为迅速展开,在全县范围内推行。

黄璜再次站了出来,走到每个村子甚至每个大队,宣传新政策,打消农民的疑虑。



二、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跨越

此后,黄璜从无为县委转任霍邱县,担任第一书记,继续推行政策,之后又逐步升任到了六安地委副书记。

1983年3月,黄璜迎来了他政治生涯中一次重大的跨越——从六安地委副书记直接被任命为安徽省委书记。



这一破格提拔在当时极为罕见,只用了三年时间!这一年的黄璜49岁,在那个年代绝对是最年轻的省级干部之一。

在他主政安徽期间,秉持着平民政治的理念,大力倡导廉洁奉公,坚决反对特权现象。



按照惯例,他应该是住在省委小花园住宅楼。但是黄璜却婉言谢绝,主动放弃了这栋舒适却带有特权意味的住所,他不想别人说自己住进了“腐败楼”。

同时,他还废除了省委主要领导配备警卫员、专属公务员以及外出动用警车的特权待遇。

在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老革命”的自律性,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不就跟后来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理念完全一致么?



在省委书记任上,黄璜还是最重视熟悉的农业问题,因为当时的安徽是农业大省,“三农”问题就是首要问题。黄璜就始终将农民、农业和农村工作视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首要任务。

从解放后的1953年开始,黄璜在安徽一待就是34年,可以说他的全部青春和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这片土地的建设与发展中,整个安徽大地,处处都有黄璜留下的足迹!



1987年,黄璜离开安徽,前往江西任职。在江西,他依旧还是关心农民、关心农业。黄璜提出:“把山当田种,在山上建设绿色银行”。

在这些思路的指引下,江西的粮油生产、林业和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江西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1990年,黄璜被调往宁夏回族自治区担任党委书记。在宁夏,黄璜一待就是8年,此时的他已经67岁了,年逾花甲的他亲自深入探索民族地区,了解宁夏的特殊性。提出并实施了“北重振、南放开、中部上台阶”的全区战略设想。



三、人退心不退

1997年,74岁的黄璜告别了一线工作岗位,从宁夏回到北京。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兼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虽然是退居二线,但也没有停止他发挥余热。对于自己熟悉的农村建设事物,黄璜一直建言献策,尤其对于自己几乎很少回去的江西老家。

他就江西赣州老区发展问题,直接致信中央,就铁路列车卫生状况与开发太行山问题,也直接致信中央,就政府拖欠民营企业工程款问题,致信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

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黄璜再次站出来,以“我为农民说几句话”为题发音,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大会堂内响起的热烈掌声。



晚年的黄璜多次受邀参加中共中央举办的新春团拜会和大型庆典活动,成为中央离退休老同志的代表之一。

黄璜从基层起步,历经解放战争的洗礼,在多个省份的领导岗位上都留下了坚实而深刻的脚印。凭借独特的人格魅力书写了一段令人敬仰的历史篇章!

参考资料:
黄璜:从涟水走出去的省委书记(上) 陈 林 涟水日报
黄璜:从涟水走出去的省委书记(下) 陈 林 涟水日报
为农说话,白发黄璜喉咙哽住 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特写 李术峰 赵新兵
安徽省无为县农业生产责任制研究(1978—1980)丁银生 巢湖学院学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