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真文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每天要喂六七袋麦麸糠,有时候再掺杂喂点白菜和南瓜......”近日,在四川凉山州金阳县德溪镇德渣村瀚红石蛙养殖基地,邵家国和妻子郑秀春正在查看黄粉虫的生长情况。这些黄粉虫,是夫妻俩饲养石蛙的饵料,也是他们探索石蛙养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石蛙又名石蚌,是我国的特色蛙种,有“百蛙之王”的美誉。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不断提升,石蛙的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郑秀春在筛选黄粉虫

在1340平方米的养殖池内,山泉水汩汩流淌,池内假山上的石菖蒲、蕨草郁郁葱葱。养殖池又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幼蛙池和成蛙池,根据石蛙的大小分类饲养。

蝌蚪池里,两万多只小蝌蚪游动着。“蝌蚪主要吃米饭、蔬菜等食物,变成石蛙后,才吃黄粉虫,都是纯原生态绿色产品。”工人刘浩说。

邵家国介绍说,石蛙养殖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都有极高的要求,从种蛙繁殖、产卵、孵化、到小蛙的饲养,有别于牛蛙和青蛙的养殖,其周期特别长,一般需要两年时间。

2018年,从部队退役后的邵家国接触到石蛙产业。在有了一定积累后,他首批引进了100多只石蛙,将自家的一个小鱼塘作为养殖实验基地,并于2019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不过,由于缺乏资金,建设不完善,几年来因病害死亡的石蛙非常多。面对失败与困难,夫妻俩始终没有放弃,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养殖技法。


郑秀春展示石蛙

2021年,在掌握了成熟技术后,凭借着德渣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邵家国夫妇先后筹措资金300万元,通过流转土地、建设场棚、引进种蛙,建成了近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石蛙养殖基地。

“养殖石蛙不仅是门技术活,也是个辛苦活。”夫妻俩每天都要来基地五六趟,看看水、投投食,清理清理池子,只有石蛙冬眠的时候,才会稍微空闲一些。

郑秀春介绍说,经过这几年的研究探索,现在种蛙已经有3000多只,小蛙苗有10万只左右,成品蛙2800斤左右已经陆续开始出售,价格维持在200元至220元/斤,目前已经有二、三十万的收益了。

石蛙养殖产业带来了效益的改变,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致富希望。邵家国说,在村里建养殖基地,就是希望把大家带动起来,把产业做起来,把规模搞上去,通过发展石蛙养殖“跳”出致富新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