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日常里,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或状况——掏耳朵、高分贝活动、打呼噜等,都可能成为听力受损的 “导火索”!

曾经有新闻报道,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小男孩,参加完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后,一直哭闹不止,捂着耳朵喊疼。家长以为是孩子闹脾气,可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孩子因为活动现场长时间高分贝的环境,听力受到了损伤。

也曾经有一个8 岁的小姑娘,趁妈妈不注意,把一个亮晶晶的小耳钉塞进了耳朵里。虽然家人好不容易把耳钉取出来,但小姑娘却开始频繁抱怨耳朵嗡嗡响,听老师讲课也变得吃力。原来,这一莽撞行为导致她的耳道受伤,影响了听力。

这些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儿童听力受损,可能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之中。

这样能鉴别听力情况,

在家就能做!

孩子年纪小,尤其是低龄婴幼儿还不会表达身体的不适,即便听力出现问题,也只能用哭闹、烦躁等模糊的情绪展现,家长们稍不留意就极易忽略这个关键问题。

其实,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就隐藏着一些判断孩子听力状况的线索,无需复杂仪器,在家便能初步了解。接下来,就一起看看这些实用的鉴别方法吧。


1

年龄较小的婴幼儿:

① 3 个月左右时,若听到突然的声响不会出现惊跳反射

② 6 个月大时,不会转向声源方向寻找声音来源

③ 1 岁左右,对爸爸妈妈简单的呼唤声没有回应,叫名字不理睬

这些情况,都可能存在听力问题!

2

稍大一些的孩子:

① 如果在日常交流中,经常要求别人重复说话内容

② 看电视、听故事时,不自觉地把音量调高,而且别人觉得音量过大时他们却浑然不觉

③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又排除了其他学习障碍因素

遇到这些情况,家长们就得格外留心,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耳鼻喉科做专业的听力检查,如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等,这些检查能够精准地判断孩子听力的受损程度和性质。


不同年龄的孩子,

这样做听力保健更高效!

都说预防胜于治疗,面对孩子听力这件头等大事,预防更是重中之重。对于 0 - 6 岁的儿童,爸爸妈妈一定要牢记不同年龄的听力保健要点哦。


图源@央视新闻

1

在新生儿期(0 - 1 岁):

宝宝出生后,医院一般会在 3 天内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这是守护宝宝听力的第一道关卡,家长务必确保宝宝参与筛查并关注结果。

若初次筛查未通过,也别慌张,在宝宝 42 天左右时还会有复筛。

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保持宝宝耳部清洁,喂奶时避免奶液流入耳朵,防止引发中耳炎。宝宝睡觉时,尽量让其侧卧或仰卧,减少耳部受压。

2

婴儿期(1 - 3 岁):

这一阶段孩子活动能力增强,好奇心旺盛。家长要把危险的小物件,如豆子、纽扣等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防止孩子塞入耳朵。

带孩子外出游玩时,注意避免长时间处于嘈杂环境,像热闹的的集市、正在施工的工地等。

同时,多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从简单的呼唤到讲述小故事,刺激孩子的听觉发育。

3

幼儿期(3 - 6 岁):

孩子开始上幼儿园,接触的人和环境更加复杂。入园前要确保孩子完成入园前听力检查,这有助于幼儿园老师了解孩子的听力状况。

在园期间,老师和家长要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若孩子出现频繁抓耳朵、听不清指令等情况,及时沟通排查。

家中玩具要定期检查,剔除有潜在危险的发声玩具,这类玩具若音量过大或音质刺耳,长期接触可能损害孩子听力。

另外,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也非常关键。

一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在儿童用药中需慎之又慎,必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对孩子的内耳毛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从而影响听力。


图源@央视新闻

对了,小豆苗还给大家准备了给孩子做好耳部卫生的小妙招——

教会孩子正确的擤鼻涕方法

应双侧鼻腔交替进行,避免同时捏住双侧鼻翼用力擤,防止鼻涕逆行进入中耳引发感染。

给孩子洗澡、洗头时,注意防护

要防止污水流入耳朵,若不慎流入,要及时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但切勿深入耳道内部。


孩子的听力,承载着他们对世界的无限遐想与探索渴望,一定要好好守护这片属于他们的 “声音世界”哦!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将预防儿童听力受损落实到每一个生活细节之中吧!

喜欢就奖励豆苗妈“”和“在看”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