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何香凝老人病重,周恩来总理得知后赶紧前去探望。
此时93岁的老人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看着自己的老朋友就在眼前,老人挣扎着把自己最后的遗愿说给了周总理。
何香凝老人儿子听到后脸色大变,他怎么也没想到母亲一生明事理,怎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他更没想到的是,周恩来总理竟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下来。
看着躺在床上的老战友,周总理轻声说道:“我代表党中央、代表毛主席,同意你的要求。你啊,就放心吧。”
巾帼不让须眉何香凝
何香凝,1878年出生于香港一个茶叶商家庭。
家庭条件不错,父亲何炳桓一直希望女儿能成为一个贤淑的女子,长大后能够融入“上流社会”。
所以何香凝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给她裹脚。
那个时候的何香凝最喜欢听的就是关于女兵的故事,每当听到女英雄上战场她就激动不已。
她从内心渴望着自己长大后像那些女兵一样,但是看着自己被裹着的脚,小小年纪的她陷入了沉思,要是被裹了脚就没有“天足”了,那自己还怎么上阵?
于是她偷偷用剪刀把裹脚布剪掉了,母亲发现后没收了她的剪刀,再给她裹上。
她就自己攒钱偷偷买剪刀,再剪掉,就这样一来二去,母亲也拿倔强的她没有办法,最终成就了她的一双大脚。
眼看着何香凝就到了嫁人的年纪,她的一双大脚成了父母的烦恼,生怕她嫁不出去。
恰巧,当时归侨子弟廖仲恺,宣称自己只讨没有裹过脚的女子为老婆,许是上天注定,促成了何香凝和廖仲恺之间的“天足缘”。
1897年,两人结为夫妻。
在时代潮流的驱动下,夫妻二人先后去到了日本留学。
当时有理想有抱负的革命青年纷纷奔赴日本寻找振兴国家的道路。正是在这里,二人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深受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影响,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当时漂洋过海赴日留学的中国女青年不到10人,何香凝便是其中一位。他不断汲取新思想、新知识,从内而外萌发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主持同盟会加盟仪式,何香凝成为了第一批同盟会成员。
在日本留学期间,何香凝专攻的是美术。孙中山先生当时起义的军旗和军用票等等,上面的图案,大多都是何香凝描绘刺绣而成。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何香凝夫妇积极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
之后孙中山第二次政权建立之后,何香凝夫妇也积极拥护政权,讨伐叛变革命的人士。
在之后的北伐战争中,何香凝和宋庆龄成立了国民党红十字会,致力于救助国民党革命军以及中国的贫苦老百姓。不仅如此,她还发动妇女参加北伐。
1925年孙中山病逝,何香凝前去照料,她是孙中山遗嘱见证人之一,并在遗嘱上签字。
她和丈夫廖仲恺在孙中山去世后,一直都在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社会主义奋斗。
由于何香凝和廖仲恺生前一直执行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政策,因此也被国民党右派视为眼中钉。
但是在共产党人士的眼中,何香凝一直是老战友、老同志,不管是我们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她都是始终如一地相信着、帮助着。
“继承孙中山先生传统,奋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典范!”这是毛主席在1937年的时候对何香凝作出的高度评价。
她的这种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等我党领导人一直把她当作是可以共商国家大事的亲密朋友。
她与中国共产党领袖之间发生的故事感人至深,成就了流传于世的一段段佳话。
周总理:敬重何香凝,关爱廖承志
“我与廖家已经有三代交情了。”周总理曾这样满怀深情地说过。
对此,廖承志也深有感触。
因为他的父亲廖仲恺和周恩来是好友,母亲何香凝又一直受到周恩来的关怀。
姐姐廖梦醒不仅和周恩来是革命密友,她的女儿囡囡又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干女儿。
廖梦醒和廖承志会亲切地喊周恩来一声“阿哥”,邓颖超因和廖梦醒同年同月同日生,所以也跟着廖梦醒喊何香凝“妈妈”。
因此,周总理和廖仲恺一家的关系非常亲密。
1925年8月20日晚上11点钟,廖仲恺在家里遇到刺杀,不治身亡。
周恩来得到消息后二话不说就前往医院探望,后来他整整三天三夜没有回家。一直到他回家,邓颖超才知道丈夫周恩来也差点就遭到毒手。
原来当天晚上,周恩来本来是要和蒋介石研究讨论刺杀廖仲恺的凶手是何人。但是蒋介石却比约定时间,提前了两个小时发布了戒严命令,并且临时改变了口令。
对此,周恩来毫不知情。
当周恩来的车开到司令部门口时,警卫突然问口令,周恩来一时没答上来,对方立马就掏出了枪,扣动扳机。
“砰!”
随着一声枪响,周恩来的司机应声倒下,周恩来机智地卧倒在车座下,才免遭一难。
一直到周恩来大声宣布自己的身份,警卫才算停手。
这一次,周恩来真的是死里逃生。
作为廖仲恺的好友,在廖仲恺遇难后的几十年中,周恩来对何香凝一家一直都非常关心。
周恩来对廖承志的关怀,这也让廖承志感到终生难忘。
1925年,17岁的廖承志加入了国民党。
父亲廖仲恺遇刺之后,蒋介石背叛革命。在母亲何香凝的建议下,廖承志果断脱离国民党,加入了共产党。
1933年,在何香凝的支持和掩护下,廖承志离开上海奔赴川陕苏区工作,再次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但是在长征途中,廖承志因反对张国焘另立中央,不但被开除了党籍,还被安上了“特务”的罪名。
在行军的路上不仅要戴着手铐,还要受到保卫局的人监视。
1936年,红军到达黄河边时,当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下部队,看到廖承志被人押着行军,立刻就察觉到不妙,但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也不好多说什么。
廖承志看到周恩来的时候,也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他不想给父亲的老朋友添麻烦,就在他思考着是背过脸去还是低下头就当没看见的时候,周恩来下马走了过来。
他走到廖承志身边,没有说话,只是紧紧握了一下他的手,就走了。
晚上,廖承志被叫到了司令部,看到屋子里坐满了领导,有张国焘,还有朱德、刘伯承等人。
他一开始以为是执行死刑前的再次审讯,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收到了张国焘下达的对他执行枪决的命令。
但当他看到周恩来也在的时候,他的心突然就踏实了许多。因为他知道周恩来不会善恶不辨,更不会轻易置人于绝地。
张国焘知道周恩来和廖家关系颇深,但还是明知故问道:“你们俩认识吗?”
周恩来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廖承志,面带严肃问道:“廖承志!知道错没有?”
廖承志吓了一跳,刚好张口辩解,抬头看到朱老总颇有深意地朝他摆了摆手,他马上就意识到了,这有可能是周恩来的计谋。
于是他低下头,一副知错就改的样子道:“知道了......”
接着周恩来又厉声道:“光知道错了不行,下次还敢不敢了?改不改!”
廖承志抬头道:“一定不会有下次了!”
周恩来就像是廖承志的家长一般,之后周恩来说道:“改了就还是好孩子,张主席还是欢迎你的。”
之后,他把廖承志留下来吃饭。
但是饭桌上周恩来一句话也没有再跟廖承志说,只跟张国焘说话。
期间廖承志几次三番地想抬头与周恩来说话,在一旁看到这种情况的朱德在桌子底下踢了一脚廖承志,又瞪了他一眼,廖承志这才明白。
廖承志本来在当晚就要被张国焘处决了,但是看到廖承志被周恩来这般训斥,朱老总也没继续为廖承志开脱,顿时觉得自己颇有面子。
心中的火气一下子就消了一大半,于是下令:“不杀廖承志!以观后效!”
廖承志也没有辜负周恩来的救命之恩,用自己的身躯,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后来廖承志也成为今后新中国外交战线上优秀的外交官。
周总理: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同意
新中国成立后,邓颖超和何香凝都是全国政协委员。
两人经常一起开会,交流也比较多,又都是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再加上几十年来的深厚友谊,所以两家经常有往来。
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25周年之际,何香凝特地作了一幅《梅花松柏图》送与二人作为纪念。
朝鲜战争爆发后,何香凝特地为志愿军作了一幅《喜鹊牡丹图》,之后拿到了周恩来的面前,请他欣赏顺便让其在画上题字。
周恩来向来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为别人题字,但是这一次,周恩来却给何香凝破了例。
拿起笔,欣然在画上题写了一副对联:
鹊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
横批“抗美援朝”。
这幅画用来表达祖国人民对抗美援朝必胜的信念以及对战士们的崇敬再好不过了。
1970年,92岁的何香凝患了肺炎,又不慎跌倒,年迈的她被送到了医院进行治疗。
经过了宋庆龄周恩来等人的关切再加上医院的尽力抢救,何香凝的病情才算稳定。可是没过一年,老人病情就又加重。
周恩来闻讯赶紧前往医院探望,此时何香凝老人已经被病痛折磨得瘦骨嶙峋。
她躺在床上,喘着粗气。看到周恩来的到来,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并不是周恩来真的能救她的命,而是她最后的遗愿。
她挣扎着对周恩来说:“我死了以后能不能不火化?我想让孩子把我的遗体送到南京,和仲恺合葬......”
大家听到老人的要求,都感到极为吃惊。
因为当时毛主席和党中央正在积极提倡火葬,而周恩来正是主张这一政策的倡导者。
这个要求对于周恩来来说,似乎有些为难。
但周恩来仍然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代表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同意你的请求,你啊,就放心吧。”
听到满意答复,何香凝老人心中的石头才彻底落下。
何香凝去世后,廖承志对母亲提出土葬一事还有些疑虑,因为他觉得自己作为干部,家人却受到特殊待遇,这样会有不妥。
但周恩来向他开解道:“何老太太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奔走,有巨大贡献,她的要求应该得到满足。”
后来何香凝老人的追悼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出现在了追悼会上。
追悼会结束后,中央按照她生前的夙愿让她与廖仲恺合葬,邓颖超亲自负责把她的灵柩送到了南京。
9月6日,庄重的合葬仪式在南京中山陵举行。
廖仲恺和何香凝这一对千古流芳的夫妇合葬墓,像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同时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何香凝准备的一份厚礼。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
廖承志一家得知后悲痛无比,泣不成声。那年冬天,廖承志跟着吊唁的队伍,排着队向周总理的遗体告别。
告别完一次之后,转身继续排队,等待着再一次看一眼周总理的遗容。
后来,廖承志含泪写下了缅怀周总理的长文《教诲铭心头恩情重如山》,以此来表达他一家四代人对周总理的无限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