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路上是来来往往的文艺青年、音乐家,不远处是挖掘机、塔吊等庞然大物,这幅看似“违和”的画面,出现在今年的多伦路上。
虹口区,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其间鲁迅、茅盾、郭沫若、苏雪林、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其“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
然而,由于开发、运营等历史原因,多伦路曾经清淡已久。有人曾说:多伦路像是深藏于阡陌、阅尽沧桑的故人,娓娓道来那些隐秘的、只属于过去的年华。
现在,有趣和热闹,开始渐渐重现多伦路。在这里,可以体验新玩法——“多伦市集剧场”,演员、观众穿梭于市集、剧场,打造沉浸式演出、互动及体验;也可以去重新开张的公啡咖啡馆,一边品咖啡,一边邂逅音乐大咖:孔祥东、史依弘、力量之声组合等已相继现身,形成独特的多伦路Style。
今年,多伦路城市更新项目也正式启动,计划2028年5月整体完工。一期为新建建筑,涉及甲级办公、总部办公及商业业态,二期将百年历史风貌里弄与四川北路商业街贯通,重塑多伦路新形象。
这是否意味着,百年前就是文艺青年集聚的多伦路,有望逐步“归来”?除了多伦路,乍浦路、四川北路等一度很有流量的马路,今年也开始重聚人气。
2024年,解放日报·上观记者送给虹口的年度词正是——“归来”。
虹口,被称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某种程度上,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是虹口巨大的无形财富,却也是有点沉重的“偶像包袱”。
如何将这笔“无形财富”,转化成鲜明的城区IP,乃至城区发展的支撑力量和“有形财富”,是虹口正在面对的考题。
1
四川北路是一个网络热词,只是近些年被提及时,以惋惜居多。以至于新一任区领导上任,网友的留言里总有“希望领导重振四川北路的辉煌”。
也难怪,有四川北路情结的上海人太多了。晚清光绪年间,四川北路就已建成。由于南枕苏州河,紧靠黄浦江,又临火车站和淞沪铁路,彼时的四川北路店铺云集,百业发达,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
上海解放后,四川北路重获新生。1997年左右,四川北路房价达8000元/平方米,比大宁贵两倍。当时的四川北路与淮海路、南京路齐名,商品交易额占全市20%。
然而,随着老牌商业体式微、旧改人口迁出等原因,四川北路逐渐冷清。最热闹的地方,可能就是老人居多的平价超市。
不过,从2021年亮相的海派弄堂“今潮8弄”开始,四川北路又开始频频在新闻中亮相。“今潮8弄”的引流抓手,便是新旧交融、中西对话的沉浸式文化演艺活动。
2023年正式发布的四川北路“丰字型”区域更新项目,聚焦三横一纵交通干道(四川北路、虬江路、衡水路、武进路)构成的“丰字型”区域,打造海派文化特色鲜明、商旅文体高度融合、商业商务集聚辐射的苏州河以北商业商贸中心。
今年,虹口区更是将四川北路提升发展,作为虹口区十大提升行动之一。虹口区对四川北路的重视,已可见一斑。
多伦文化市集。蒋迪雯 摄
今潮8弄上演定制版芭蕾舞剧
2
格外“出圈”的“酱园弄”乍浦路,离四川北路很近。
借着章子怡主演的电影《酱园弄》的拍摄,今年虹口区大手笔地将旧改街区更新提升,让乍浦路摇身变成“上海市中心唯一风貌影视街”。
连导演陈可辛也忍不住感叹:“实现了所有电影人都不敢做的梦。不管在世界上任何城市,都很难在市中心给一部电影去拍戏,还能在丁字路口两条街还原1945年老上海的面貌。”
街区与修旧如旧的胜利电影院保持一致,复原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美学风格,馄饨店、茶楼、排骨年糕店,以及年底即将开业、包括“古董咖啡店、旗袍店”等业态的乍浦锦里,增添了海派风情和烟火气息,创造了全新的文旅、休闲消费场景。
细数虹口区今年与四川北路商圈相关的“动作”,几乎一直未停:176街坊城市更新、德邻公寓更新、天鹅宾馆综合改造、永生大楼改造……所有的指向,均是加快四川北路街区产业升级和功能转型。
年底,紧邻今潮8弄的滨港商业中心也将建成,已引进大量中国首店、上海首店、虹口首店,还有诸多滨港定制店及概念店将陆续入驻,打造“娱文旅商新一站”,将与今潮8弄及上海文学馆、海派文化中心一起,呈现新旧共鸣的升级版“海派潮流新地标”。
也许有网友会说“四川北路已错过最佳发展时期”,但记者认为,眼下的四川北路若能做足海派文化特色,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依然值得期待。
毕竟,创意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文化IP的核心,而“乡愁情结”也为其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连接。
在京剧名家王珮瑜的印象中,四川北路是母亲曾经工作的地方,在评弹名家高博文心中,四川北路是不可替代的儿时记忆……如今,王珮瑜创办瑜音社“今潮8弄”首家实体概念店,作为京剧培训基地。上海评弹团在今潮8弄通过“海派评弹研习所”平台,打造评弹新演艺。
有情结的人们真心愿意来出一份力,更愿意看到四川北路的归来与复兴。这在当下,尤其可贵。
乍浦路风貌影视街。赖鑫琳 摄
德邻公寓更新项目。蒋迪雯 摄
3
眼下的北外滩,也很有少年感。“五月天”人偶、Kaws:Holiday“怀抱月亮”、草间弥生与喜茶合作的波点艺术装置等,让国客中心码头一再成为“网红”。
这与北外滩厚重的历史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萌”。
1843年,上海开埠,虹口成为上海的重要通道和近代工商业创办最早的地方。北外滩,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启航之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批仁人志士从此出发,踏上看世界的征程,也有许多外国人在此迈出了解中国的第一步。
北外滩近年再次“归来”,是从2020年新一轮大开发开始的。按照规划,北外滩建筑总量约840万平方米,将矗立起18栋18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确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少年”。
今年11月17日,未来浦西第一高楼北外滩91街坊项目迎来建设期重大里程碑:主塔成功筑底。这幢480米的高楼,集商业、办公、酒店、观光于一体,预计2030年竣工。
这4年来,从“起势”到“成势”,北外滩已经历很大变化。然而,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周边大量历史风貌保护,无论是土地开发出让,还是楼宇招商引资,北外滩面临的挑战不可谓不严峻。
这个“少年”选择苦练内功。对于一块新兴的顶级中央活动区来说,产业集聚的背后,需要功能配套的有力支撑。
比如,北外滩雅诗阁国际人才公寓,预计明年年初入市;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长青学校、南湖新建宿舍楼等正加快推进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改扩建工程进入后期竣工验收阶段,确保早日投用。
比如,从北外滩友邦大剧院落成启用,到“屋顶音乐会”以及“流淌的音符”系列音乐会,北外滩正以文化赋能,打造艺术岸线音乐聚集地,使其成为城市舞台。
再比如,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已峥嵘初现,全面助力虹口打造一流法治营商环境。今年8月,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北外滩作出判决。
虹口区委书记李谦多次在会议上对干部说:“我们抓经济,不能光会开顺风船,更要善于开顶风船。”这意味着应对困难,要坚持问题导向,也要善于审时度势。
百年前就是中西交汇之地的北外滩,已成为外资的首选地之一。今年1-10月,虹口实到外资同比增长38.64%,增速位列全市第一;今年新增总部企业20家,全区汇聚各类总部企业和外资研发中心97家。
北外滩也进一步释放全球引才信号,引进外国专业人才总量倍增。两届奥斯卡奖获得者柯文思,将大师工作室放在了北外滩的蟠龙街。他表示:“将带领团队持续关注虹口,把更多的虹口文化故事传播给世界各地的朋友。”
但也要看到,北外滩的产业升级仍需加快步伐,诸多商务楼之间应形成更加良性的错位竞争。
航运和金融,曾一直是虹口的主导产业。好处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但遇到经济下行,“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坏处也显而易见。
眼下,虹口明确航运、金融、商贸为支柱产业,绿色低碳、生物技术、集成电路设计等为新兴产业,科技服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文化创意等为特色产业,已搭建起三个层面的产业体系架构。当务之急,要细分聚焦二级、三级专业赛道,更专业地推进企业集聚,做大产业规模。
也在今年,虹口区北科创生物技术产业园开园,成为虹口区首个以生物技术产业为主导布局的产业园区。蓝晶微生物与园区共建“天工开物创新孵化中心”,将建成一个立足虹口面向上海的生物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平台。
今后,类似“天工开物孵化中心”这样的开放共享科创平台,能不能更多?北外滩科创总部集聚区和北中环科创产业集聚带“双北联动”发展格局能否更紧密,真正形成“功能互补、产业互动、空间互联”的产业形态?
李谦曾多次激励区里干部:“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不怕干错事,就怕不干事。”的确,对于仍在开拓奋进期的北外滩来说,干部的精气神也至关重要。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送给北外滩,也送给虹口。
位于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海沙尔 摄
未来浦西第一高楼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