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施文铃

福州方言文化研究者,闽都乡学讲师,福建省级非遗项目福州方言八音传承人,著作《福州八音字典》。

△ 配音|施文铃

古时,在闽县崇善西乡清廉里设置大田铺。据《三山志》记载:“方南铺南取大田铺二十里。大田铺南取常(相)思铺二十三里。”上世纪50年代末,闽侯县祥谦公社修筑三溪口水库,大田村在规划库区内,村民搬迁异地安置,水库蓄水淹没小村,如今大田村已经消失。不过,却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方言俚语流传下来。

那时的大田村依山傍水,田园多半临水,田边地头野生很多马齿苋,亦称五叶藤、五龙草、五爪金龙,可做草药,清热利水、解毒消肿。马齿苋还有一个用处是拌米糠泔水喂猪,故此,马齿苋又称猪乸(母)菜。古时候乡间人家都养猪,养猪这事“挨(会)断主,儥(不会)断门䉎”。意思是,一个门进去的大院里,可能会有一两家人没养猪,但绝不可能整个院里的都没人养猪。

大田村因为盛产马齿苋这种天然的猪乸菜,因此养猪的人家也特别多。小农社会,农户养猪是一种“理财”手段,日常花点小钱买米糠,闲暇割一些猪乸菜,加上拾捡菜帮、菜叶、番薯藤叶等,掺拌食物残渣、泔水米糠喂猪,相当于积累“小钱”。养菜猪周期约十二个月,猪养大卖了,就变成一笔“大钱”。贫困人家往往在买猪苗就已计划好怎么使用卖猪钱。有的人家急着用钱,猪养到百来斤就宰了卖,手头宽裕人家,则通常把猪养到一两百斤才卖。所以有俚语曰:“窭侬呒大猪,賰侬呒大仔。”意思是,穷人家不会有养大而不卖的猪,富人家不会有大龄没有婚娶的孩子。

养猪的人家多,就少不了杀猪这一行当。旧闽县崇善西乡清廉里大田村,村里有一年轻人名叫薛依农,长得膀大腰粗,力气过人。村里郑氏屠夫看上薛依农有力气,是杀猪好帮手,每到生意忙不过来时,就雇请薛依农帮忙。没想到多帮几次忙,这个年轻人也掌握了杀猪的本领。后来,薛依农不甘于当助手,干脆自己单干。由于他体壮力大,做事很利索,生意越来越好。带他上道的郑屠夫的生意反而日薄西山,里人取笑郑屠夫“敩徒弟拍师傅”,意思是,徒弟出了师,师傅就被徒弟打倒。

先前,乡里人家请人杀猪,惯例是以猪头抵屠夫工钱。但逐渐在乡间垄断了杀猪生意的薛依农却生出贪婪之心,别的屠夫取猪头抵工钱,都只是正正横断切到猪耳为止,一点不多取,他取猪头时,杀猪刀却是歪着切进许多,一直斜过猪耳的地方,以多取猪肉。东家与之讲理,薛依农就含糊应付,而且屠刀在他手上,东家们都只好吞下这哑巴亏。但这样的事做多了,“薛依农猪头喫过耳”,占东家便宜的名声就在乡间传开了。又因为福州话的“薛”与“喫(吃)”发音近似,里人背后就称他为“薛过耳”。

“薛过耳”这个一语双关的外号传开后,请薛依农上门杀猪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而“猪头喫过耳”从此既成为一句喻指占人便宜行为的俚语,也成为一个警示“人贪心没有(好)结果”的闽都故事。


嘿!兄弟~福州腔调旨在展现使用福州方言的有趣情景。如果对福州话的日常表达有故事想说,欢迎投稿fzwbwhb@163.com。我们也想听一听你的故事,看看福州城有多少好玩有趣的生活情景。

来源:福州晚报·兰花圃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