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常敬竹先生踏上了寻访文化名人的旅程。他像是一位文化旅者,穿梭于文学、美术、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与文艺界的泰斗们面对面交流。这本《碎片折射的光》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桥梁,一座连接我们与文艺界老前辈们心灵的桥梁。


这些近距离的接触与交往,使常敬竹先生真切了解文化名人的日常生活,倾听到他们的真挚心声,见证了他们有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常敬竹先生还用手中的笔和相机,为他们留下了一份份难得的文字与照片记录。


一颗露珠,也能晖映太阳的光辉

一片树叶,也能解读日月的轮回

我不知道

这些身影墨迹文字

能否折射他们眼中的光

传导他们心中的暖

呈现他们清晰抑或模糊的足迹?

—— 题记

本书不仅是对这些文化名人的致敬,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一代老艺术家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担当。这些记忆,属于社会,属于时代,也属于历史!

书摘:

或许是年轻时浪费消磨的时光太多,想要写的文章太多了,所以对他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时间。为减少应酬,他在门上贴上一则告示:“病魔缠身,仍想工作,谈话请短,约稿请莫”。人们习惯了萧乾在公众场合西装革履的模样,很少有人知道萧乾在家里的穿着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常常是一双老布鞋踩着后帮趿拉着,衣着更是随便,喜欢宽松随意,怎么舒适怎么穿。他解释说:“作家写东西,需要让自己完全松弛下来,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状态,才能出好东西。”萧乾的生活作息也十分规律,每晚 8 点就上床睡觉,凌晨两三点钟起床写作。当人们从睡梦中醒来,当长安街上车水马龙的时候,萧乾的眼前已经放着写完的厚厚一沓稿纸了。顺手的时候,萧乾一天能写作一万多字,被誉为最勤奋、最有活力的老作家。他的老朋友、作家冰心生前这样说:“你真能写,哪都有你的文章,我篇篇都看。你真是快手!”

20 世纪 90 年代,译林出版社打算在国内翻译出版世界名著《尤利西斯》,许多翻译家对这部号称“天书”的文学作品纷纷望而却步,但生性喜欢挑战的文洁若很想承接这份差事,萧乾在她的劝说下,勉强答应下来。两个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文洁若负责翻译初稿,萧乾负责加工润色。此后整整四年的时间,两位白发老人每天凌晨就悄悄起床,分坐在不同的写作间里,为同一部书稿拼命。他们几乎婉拒了一切不重要的交往和访客,专注地忙碌这一件事,累了就站起身活动一下,困乏了就冲一杯咖啡提提神,两个人甚至约定翻译时间只讨论有关书稿的问题,不交谈其他事项。如此紧张繁重的翻译工作,对两位老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好在他们都是“工作狂人”,再苦再累也乐在其中。1994 年,三卷本 100多万字全译中文本《尤利西斯》顺利出版,一时间好评如潮。这一年也恰好是萧乾和文洁若结婚 40 周年。萧乾说:“如果有人问我,人到老年,夫妻怎样才能增进感情,我会毫不犹豫地建议说,共同干一件十分吃力的事。等到干成了,就会情不自禁地感到由衷的欣喜。”

萧乾在《我这两辈子》里这样描写自己拥挤而杂乱的书房:“这书房就是我的归宿。我将在此度过余生,跑完人生最后一圈。我希望在这里能多出些活儿。然后,等我把丝吐尽时,就坐在这把椅子或趴在这张书桌上,悄悄地离去。”

——节选自篇目

《萧乾,奋力跑完生命的最后一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