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专业的地理科普平台

最全面的海量备考资源

积雪覆盖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天气现象,由于它涉及到自然地理的综合思维、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是高考考试中非常喜欢考查的内容和方向,那考试中涉及到积雪覆盖主要考查哪些方向呢?

01

积雪产生的原因

积雪亦称雪被或雪盖,指覆盖在陆地和海冰表面的雪层。雪在地面所覆盖的面积达到一地周围能见面积的一半以上者,称为积雪。为降雪覆盖在地面上产生的结果,所以产生原因为有水汽、降温条件和凝结核。

02

积雪覆盖厚度的影响因素

积雪顾名思义为积聚未融的雪,所以影响其覆盖厚度的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降雪量,二是存雪量。降雪量大,存雪量大,积雪厚度大,反之积雪厚度小。

降雪量与气温、水汽含量等密切相关,存雪量与地形、融雪量相关。

可以用下表示意:


03

积雪覆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天气的影响


冰雪大量反射太阳辐射是南极气温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积雪为高反射率的地表物质,能够大量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从而降低了大气温度,所以积雪覆盖地区大气温度相对较低;积雪融化时会大量吸收热量,导致气温降低。

(2)对水文的影响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

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可以对河流起到补给作用(一般纬度较高地区),同时如果短时间内气温回升速度快,融雪量大也容易出现融雪性洪水;积雪融化形成的水源补给,水质较好水温较低,可以降低河流含沙量水温

(3)对土壤的影响

积雪是热量的不良导体隔绝了土壤和大气,减少了土壤和大气的热量交换,对土壤起到了保温作用;同时积雪融化补充土壤水分,改善了土壤墒情(土壤含水率);

积雪中有大量氮化物,融化后可进入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积雪覆盖在地表,减轻了外力对地面的侵蚀,利于保护土壤。

(4)对生物的影响

积雪覆盖可以冻死害虫

积雪融化导致气温降低,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

04

积雪覆盖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


积雪影响出行☝

积雪覆盖导致气温低,易引发感冒等疾病,积雪反射率高,易引发雪盲症,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积雪导致地面覆盖,严重影响出行。

(2)对农业的影响


积雪覆盖农作物☝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因为积雪可以冻死害虫,减少病虫害,利于绿色生产,积雪融化可以补充土壤水分,增加土壤肥力,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可以减少冻害的发生;但积雪对农业生产也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如产生冻害,压倒农作物,牲畜冻死冻伤,寻找牧草困难等。

(3)对交通的影响


新疆独库公路专门用于指示积雪的交通标识

(图中红黄相间箭头向下的标识)☝

积雪覆盖导致道路被埋,湿滑,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积雪易压垮压断电线等设备,影响通讯和供电。

(4)对建筑的影响


日本的合掌屋☝

在降雪量大的地区,传统民居中为减轻积雪的积压作用,往往会把屋顶的倾斜度造的比较大,利于积雪滑落,比如日本的合掌造。

(5)对旅游业的影响


日本的雪墙公路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积雪覆盖地区可以利用其发展旅游观光业;同时如果为山区的话,还可以借助地势发展冰雪运动,发展多样化的旅游业。

积雪的六种效应








05

试题链接

(2016全国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6-8题。

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6.C 7.D 8.C

6.C 题目限定在高山苔原带内,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哪一个。每一个自然带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在高山苔原带内,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气温度与海拔相关;该自然带内,湿度相对较大,降水较多,再往高海拔降水量减少,降水量与海拔相关;该自然带内,坡度陡,风力大,不利于积雪堆积,坡度小有利于积雪的堆积,积雪厚度大,积雪厚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在该自然带内降雪量差异不大,与海拔基本无关;坡度影响水分、土壤厚度,海拔影响气温和降水,都与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

7.D 该题考察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矮小灌木冻害发生与积雪覆盖的关系。积雪覆盖可以阻隔外界冷空气对矮小灌木的影响,同时增加湿度,从而可以减少冻害的发生,所以积雪越厚,越有利于减少冻害。长白山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降水量较多;冬季气温除了看坡向,还要看海拔,纬度等,西北坡不一定是最低的;西北坡为夏季风的北坡,夏季降水少,年日照实数不一定是最少的;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最大,易吹散积雪,导致积雪变薄,从而加剧冻害。

8.C 气候变暖而导致冻害加剧,说明气候变暖导致积雪变薄或者积雪覆盖时间变短,从而加剧冻害发生。对照四个选项,只有降雪期推后符合积雪覆盖时间变短,从而加剧冻害发生。蒸腾加剧和低温更低与冻害的发生关联性不大,太阳辐射减弱与气候变暖关系不大。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2016全国卷三)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 1 次冰期(末次冰期)、 2 次冰期和 3 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 10~11 题。


10.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11.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l0.B 11.B

解析:

l0.B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一到三次冰期,当山峰一开始抬升至冰期终年积雪高度时,就会出现积雪,当山峰继续抬升时,山峰始终处于积雪状态下,如此,山峰经历的冰期次数就会更多,而后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的山峰,经历的冰期次数就会更少,所以经历冰期次数多的山峰抬升的早。故选B。

11.B 点苍山经历了末次冰期,说明在末次冰期时,山上有冰川发育,而现在无现代冰川发育,说明冰川融化了,导致冰川融化的原因最可能是现在气温更高。同一地区日照长度在不同时期不会有明显变化,植被茂密与冰川融化没有关系,该地区位于板块挤压地区,海拔可能会升高。故选B。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2016海南卷)雪崩是积雪在陡峭山体发生的一种瞬间崩落现象,运动速度快、冲击力大。火山喷发、地震等可诱发雪崩。某年5月31日,甲市(位置见图9)发生里氏7.6级地震,距该市130千米 左右的山峰发生大规模雪崩。雪崩导致乙市在几分钟内全城几乎被毁,人员伤亡惨重。据此读图回答问题。


分析此次雪崩形成及乙市受灾严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附近山地海拔高,终年积雪;地震破坏积雪稳定性,诱发雪崩;山体坡度大,雪崩速度快,冲击力大,破坏性强;乙市位于雪崩路径上,雪崩突发,到达时间短,人员来不及逃生。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2017全国卷一)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 -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11.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9、B 10、C 11、D

解析:

9、B 覆膜技术具有保温作用,所以膜内温度高于膜外温度,所以①②为膜内气温,③④为膜外温度。有积雪的气温较低,所以③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④代表丰雪年平均气温;积雪覆盖下的温度由于积雪与外界大气的隔离作用,即积雪具有保温作用,积雪覆盖下的平均温度更高,所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温度,② 表示枯雪年膜内温度。故选B。

10、C 寒冷期为12月-次年2月,曲线表示的是平均气温日变化,图中最低气温高于-16℃,但这是一个平均气温,不代表整个寒冷期都是高于-16℃,所以A错;膜外丰、枯雪期气温变化基本是一致,所以B选项表述不准确;膜内丰、枯雪年气温两条曲线差异较大,这是由于积雪差异造成的,故C正确;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变化较平稳,与气温变化不一致,D错。

11、D 根据气温的日变化,一般一个地区最高温在14时左右,我国用的是北京时间,图中最高温出现时间大概在北京时间16时左右,也就是该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大概晚两小时,只有新疆符合,故选D。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2019年全国卷三)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6、A 7、D 8、C

解析:6、A 根据材料,土地覆盖变化为平地上的耕地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平地和洼地水分增加了,越年积雪面积减少说明温度升高了,气候变暖会导致冰雪融化,导致低地水分增加,同时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所以土地覆盖变化的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故选A。

7、D 湿地面积增加,说明水分增加了,根据第六题,土地覆盖变化的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那么气温升高导致表层冻土融化,洼地积水增多,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地面沉降都会导致湿地的形成,但不会只发生在洼地中,同时材料中也无信息支撑有这些现象发生,故选D。

8、C 由于气候变暖,冻土、冰雪融化,平地中水分增加,土壤变得黏重,加上温度低,往往弃耕,短期内水分的增加有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长期演替部分可生长灌木。材料中说近年来,所以为草地,故选C。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2019全国卷三)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9~11题。

9.该公路位于

A.吉林 B.内蒙古

C.西藏 D.新疆

10.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A.洪水频发 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 D.路面冻融沉降

11.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9、D 10、B 11、D

解析:9.D 根据材料信息,该公路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南段位于海拔约1070米的山前绿洲地区,可以推断为新疆。吉林和内蒙古没有冰川和绿洲,西藏没有绿洲,而且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故选D。

10.B 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其时间主要为冬季,由于新疆纬度较高,受冬季风影响明显,气温低,多降雪,路面积雪严重,为保障通行安全定期封路。故选B。

11.D 公路南端为约1070米的山前绿洲地区,北端为约750米,说明750米为北端的山麓地区,而新疆的山麓地区主要自然带为荒漠带,故选D。

图解:从绿洲,多冰川山脉可推断出为新疆。冬季气温低,多降雪,路面积雪多。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习题引入:

积雪是指覆盖在陆地和海冰表面的雪层,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反馈作用,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图4为阿勒泰地区积雪观测气象站位置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阿勒泰地区冬季积雪深度深、积雪日数长、分布面积广,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 )

A.降低冬季风速

B.加剧冬季寒冷程度

C.河流冬季补给增加

D.降低土壤湿度

2、下列积雪观测气象站中,海拔最高的是( )

A.哈巴河站

B.布尔津站

C.福海站

D.青河站

3、多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表明,东部清河站与富蕴站冬季积雪日数减少,但最大积雪深度增加。该现象可证明阿勒泰东部区域( )

A.气温下降显著

B.降水强度增加

C.初雪日期提前

D.洪涝灾害减少

答案:BD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1. 本题考查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积雪使地表更加平滑(地表粗糙程度降低,摩擦力减小),不会降低风速;积雪在冬季融化数量极其有限,且阿勒泰地区冬季河流结冰,少量的积雪融水并不能补给河流;积雪覆盖减少了土壤蒸发量,且开春季节积雪大量融化导致土壤湿度增加,A、C、D选项错误。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故积雪持续日数长会减少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加剧冬季寒冷程度,B选项正确。

2.本题考查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分析陌生区域时,如何认知?除了获取文字信息外,如果有地图,一定要注意图例和注记(名师点睛:一般图例和注记中必有答案)。


从图上信息可以看出:哈巴河站 、布尔津站 、福海站距离湖泊近,应该地势较低,而青河站远离湖泊,更加靠近阿尔泰山,说明青河站地势高。D选项正确。

当然还可以从纬度、地形和最大积雪深度来分析,图示阿勒泰地区降雪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受地形(阿尔泰山)阻挡,在迎风坡多地形雨(见下图)




与其他气象站相比,青河站位于最东部,到达此处的水汽最少,但其积雪深度最深,说明青河站冬季降雪量是图示气象站中最多的;青河站水汽少却降雪多,其原因只能是地势更高,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抬升作用更强,导致降雪更多;D选项正确。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3. 本题考查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最大积雪深度增加,则来年春节积雪融水更多,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增加;多年平均积雪日数长短反映气温高低变化:积雪日数越长,说明低气温持续的时间长;反之,说明温度上升。冬季积雪日数减少,说明冬季气温上升,相应地,初雪日期推迟;A、D、C选项错误,积雪日数减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水次数减少,因此最大积雪深度增加的原因最可能是降水强度增加,B正确。故答案选B项。

雪是什么?气象学上讲雪是降水形式的一种,是从云中降落的结晶状固体冰,常以雪花的形式存在。

最近几年,雪在高考中的考查频率越来越高,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而降水是气候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所以区域降雪丰富程度受到各种地理要素的影响,如“大湖效应”的形成。















一个地区如果降雪丰富,气温较低,坡度和风力较小雪能够不断累积,形成厚厚的积雪,对自然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瑞雪兆丰年”——春季积雪融化缓解华北地区春季旱情,融雪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同时,积雪还有保温作用,积雪好像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

除了保温,积雪还能给人类带来欢乐,如滑雪场地,堆雪人,冰雕等,这是自然界给予我们的馈赠,当然下雪对人类生产生活也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农作物的冻害,堵塞道路等等。







雪灾的防御

1

农业生产雪灾防御

1.及早采取有效防冻措施,抵御低温对越冬作物的侵袭,特别是要防止持续低温对作物的危害。

2.加强对大棚蔬菜和在地越冬蔬菜的管理,防止连阴雨雪、低温天气的危害,应及时清除大棚上的积雪。

3.趁雨雪间隙及时做好降湿排涝,以防连阴雨雪天气造成田间长期积水,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发育。

2

牧区畜牧业雪灾防御

1.建立草料库。在入冬前要备足草料,在条件好的地区,可以扩大草场面积和建立人工饲料基地,种植饲料作物和优良牧草,为草料库提供充足的草料, 以解决雪灾期间的饲料问题。

2.加强棚圈建设。暴风雪即将来临时应对牧区温室、大棚、畜舍等设施进行加固,防止被积雪压垮。在雪灾发生后实行牲畜圈养,避免受到风雪的直接危害。若在放牧转场中,则要利用避风向阳、干燥的地形,垒筑防风墙、防雪墙,尽可能做到避寒防冻,以减轻暴风雪的危害。

3

城市雪灾防御

及时撒播路面融雪剂。降雪后,高速公路和城市市区应及时清除路面积雪。在出现强烈的暴风雪时,应尽量避免出行或停车避让,交通部门必要时要关闭公路、铁路和航运交通,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4

个人防御

1.防滑:出行尽量选择穿着防滑的鞋子,防止意外滑倒;步行尽量踩在厚厚的积雪上,注意避开浮冰和积水,走路尽量抬起脚,实在地踩下去,以减少鞋底和地面的摩擦力,降低摔倒的可能性。

2.防摔:建议平常骑电动车和自行车的人,尽量选择步行或公共交通出行。

3.防砸:降雪较大时,行人应该尽量远离树木、广告牌、临时建筑物、电线杆等,谨防因坍塌被砸伤。

4.防磕:由于雪的覆盖,道路上许多“陷阱”会被遮住,因此,应千万小心,注意低洼、井盖、建筑材料上的钉子等。

地理拓展:雪崩避险















1、发生雪崩时,不要向下跑。向旁边跑比较安全,也可跑到较高处或坚固岩石的背后,以防被雪埋住。
2、如果被雪崩赶上而无法逃脱时,要抓住山坡旁边任何稳固的东西,如大树和大石,闭口屏息,以免冰雪进入喉咙和肺部。即便一时受困,但冰雪泻完之后就可脱险。
3、若被冲下山坡,要尽量爬上雪堆表面。同时以仰泳、俯泳或狗爬式逆流而上,逃向雪流的边缘。
4、若被雪埋,要尽快弄清自己的体位。判断体位的方法是让口水自流。流不出的为仰位,向左或向右流的是侧位,流向鼻子的是倒位。发觉雪流速度慢时,要努力破雪而出,因为雪一停,数分钟内就会结成硬块。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更多备考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搜索地理词语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