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意识到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背后是否代表着美国的全球霸权“气数将尽”?

距离特朗普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只剩一个月时间,拜登政府抓紧批准一系列援乌计划,打算趁特朗普执掌大权前,尽可能多地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


【美国总统拜登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截至目前,拜登政府已经在援乌问题上花费了590多亿美元,距离600亿大关近在咫尺。这不仅令特朗普感到不值,也让许多人开始担忧起了美国的军事根基,是否已经在无节制地援乌影响下摇摇欲坠。

知名美媒《大西洋月刊》就刊文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称“美国都不能为乌克兰提供足够多的武器弹药,一旦爆发战争,美国能武装自己的军队吗?”

《大西洋月刊》表示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美国军方曾面临严峻的弹药不足困境。彼时的美国一个月只能生产约14000发炮弹,但乌克兰军队在前线一天就能打光8000发。两天的炮弹消耗量,比美国一个月的炮弹产量还多。


【大西洋月刊的报道】


五角大楼当然知道这个问题,于是紧急宣布要扩充炮弹产能。可即便今天的美国已经有能力月产4万发炮弹,但这个产能别说满足乌克兰的日常消耗了,连填补美国自己的弹药空缺都不够。

美国已经向乌克兰运送了超过300万发155毫米炮弹,就算特朗普就职后立刻中断援乌,一个月4万、一年48万发的炮弹产能,也得要至少6年时间来填这个百万级的大坑。

存在产能问题的不只是炮弹,《大西洋月刊》还列举了火箭弹、导弹以及无人机等例子。这些弹药或装备的制造标准比炮弹更高,所需要的原材料与零部件也更多。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称前线一年需要100万架无人机,可美国现在根本没有足够的零件库存,就算想扩大产能也是力不从心。

同时,美国援助给乌克兰无人机的技术水平也是一言难尽,不少乌军反应美制军用无人机的战场表现,不如国际市场上售卖的中国消费级无人机,甚至连乌军自己DIY的无人机都在实用性上略胜一筹。

此外《大西洋月刊》还表示美国的军工产业存在设备老旧、作业效率低下等问题。不少工厂仍然以人力生产为主,自动化、规模化生产线并没有得到普及。


【美国炮弹生产线上的一名工人】


这些还只是硬件上的问题,在软件,也就是国家政策上,五角大楼需要面临的内部问题同样不少。

事实上早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就有美军退役军官在国会听证会上称:“如果你(国会议员)知道我们的火炮弹药短缺程度有多严重,你会彻夜难眠。”但这并没有引来重视。

《大西洋月刊》称这是因为美国的战略专家们缺乏前瞻性,未能预见到俄乌冲突的长期化以及常规武器弹药在现代冲突中的快速消耗。

一个典型例子是,在今年1月美国海军轰炸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中,海军在短短1天时间里发射的战斧导弹,比美国在2023年一整年采购的导弹都要多,但却并没有阻止胡塞武装对红海的封锁。


【红海美军发射战斧导弹】


这说明精确打击武器效能在过去被严重夸张了,美国误判了这一点,导致他们手里的武器装备性能优异,但数量严重不足。

同时,发生在美国政坛上的党派之争也在不断消耗政治资源,导致美国无法集中精力重建国防供应链。一部分人甚至还觉得,美国依旧是那个在二战时期可以生产大量卡车、坦克、飞机、轮船的“民主世界军火库”,不愿意花费数十亿美元修复军工体系。

这样下去,美国迟早会坐吃山空。《大西洋月刊》更是直言,现在的美国在对大型军事冲突的准备上非常不足。必须进行系统性地变革,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国防需求。

然而问题是,改革说起来容易,可美国又要怎么做呢?

《大西洋月刊》给出的方法是,利用美国与盟友国家的关系,实现军工体系的跨国合作,接着由美国主导合作,将整个系统化为己用。


【美国生产的155毫米炮弹】


听上去不错,以美国对盟友国家的掌控也具备一定可行性。可《大西洋月刊》显然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的绝大多数盟友,如今也是去工业化状态。真正有点规模化军工产业的国家,也就日韩两国了。

与这两个国家合作军工生产,风险是肉眼可见的。因为他们在亚太地区,离中俄太近离美国太远。将至关重要的武器弹药生产能力放在战略前线,那就是将自己的要害放在对手的眼前,属实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但不这么做的话,现在的美国也着实没有别的好办法。武器装备弹药已经给出去了,缺口那么大,只靠美国自己的话,没个十年八年时间根本不够把坑填满的。

如果现在美国突然与一位势均力敌的对手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纵使美军坐拥世界第一大海军、空军,可要是连弹药都不够的话,再大规模的参战部队也只是个花瓶。即打不动新的世界大战,更护不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而当作为全球霸权基石的军事霸权出现动摇时,“气数将尽”的周期律,恐怕只会以更快的速度找上门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