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传人、齐良芷弟子、齐白石书画院院长、国家注册一级书画鉴定师-汤发周先生说张大千不同时期对“米氏云山"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直接反映到他的绘画作品中。如掌握了他不同时期对“米氏云山”的不同看法,就为鉴定他的绘画作品真伪增添了佐证。早年的张大千在学习古人方面博采众家,集古之长,其中包括宋代米芾、米友仁的“米氏云山”画派。



他二十八岁作《仿米氏云山》题:“房山墨戏迈元章,绝代堪为双凤凰。梦想十年嗟未遇,巢云合喜属苏张。房山巢云图为鲜于伯几画,烟云起灭,竹树华兹,乃其生平合作,予以壬戌(1922年)岁得于海上,兹拟其意为此。丙寅(1926年)十二月,季爰张爱。”他三十岁作《仿米元晖山水》题:“吾师农髯先生近从湘中旧家得米元晖短卷,用笔深刻,尚又蕴藉,纯是北宋人矩镬,绝无浓墨大点之习,可见世传所谓米云不过米氏父子之轻率,非必幅幅如此。予此幅略师其意。即请随庵仁兄法家正之。戊辰(1928年)七月,大千张爰。"据现在掌握资料得知,张大千在五十多岁之前尚崇拜米芾,并学习“米氏云山”,但在五十多岁后他对米氏显得有些不“尊敬”,并开始改革“米氏云山”。



他三十八岁时曾作《京沪车中口占》诗,诗曰:“京口金陵百里程晚烟未泮雨中晴。奔车瞬息江头过,米老新添画里情。"诗中不仅恭维米芾的绘画艺术,并称米芾为米老他四十八岁时作《仿米芾山水》,图中不仅题有“偶效海岳云山”,并将《京沪车中口占》诗抄录。但到张大千六十一岁作《破墨云图》时,却题有“托身无地托云烟,懵懂从来笑米颠”的诗句,诗中不仅有讥讽之意,而且称米芾为米颠。待到他七十二岁时在《题保罗山水》中写道:“老夫自有传家笔,任笑元章善誉儿。”口气更加“狂”。张大千为什么要变革“米氏云山”?他说:“自王洽创为破墨,米老承之,以为云山,后有作者墨守成规,不离矩步,不知风气既移,不容不变,似者不足,不似者乃是耳。"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变革的原因和宗旨。宋代米芾远学王洽,近师董源、巨然,创“米氏云山”一派,所出山水点染烟云,草草而成,不失真趣。到元代时高房山、方从义学“米氏云山”,然“皆胎息之”,这是变革原因之一。张大千说:“云山一派,二米之外,有房山、方壶、思翁,而后始无传焉。”他认为能得到“米氏云山”真谛者元代有高房山、方从义,明代则只董其昌一人而已,在黄之后则无人矣。这是他变革的原因之二。




王洽的泼墨作品在今天已无从可考,宋代米芾的作品还能目睹。观米芾的作品,可以推断王洽的泼墨绝非与张大千的泼墨一样。没有张大千那样晕开、流动、沉渍的自动表现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说“不似者乃是耳”。张大千对变革后的云山派颇为满意,开始时认为虽超不过米芾,但亦可与董其昌一比高低。他说:“元章衍王洽破墨为落茄,遂开云山一派,房山、方壶踵之,以成定格。明、清六百年未有越其藩篱者,良可叹息。予乃创意为此,虽复未能远迈元章,亦当抗手玄宰。”后来他认为也可抗手米芾了,他八十一岁作的《泼墨飞白山水》用墨泼出山后,再用极干的笔去皴出受光部位,画面上干湿结合、线面结合、泼写结合,与米芾的云山截然不同,图中题道:“以泼墨飞白合写之,于老米落茄法外又别具一副手眼。”



张大千对米氏云山的变革,不仅使该画派得到新生,而且使张僧繇创的没骨法、李思训创的金璧青绿法、王洽创的泼墨法、王维创的破墨法均得到发展。他的泼墨彩山水画的出现,使没骨法变得氤氲磅礴,使金璧青绿法变得色彩活泼,使泼墨法变得色彩绚丽。(未完待续)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张大千》 主讲人:汤发周
甲辰年 【龙年】编撰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总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